约11500字。 六国论
【基础知识诱思】
[文学常识]
(1)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宋代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政论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六国论》等,作品集有《嘉 集》。
(2)北宋文学“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
[重点词句]
1.读音
率赂秦耶(shuài) 思厥 先祖父(jué) 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ǔ) 燕赵之君(yān)
洎牧(jì) 以谗诛(chán) 革灭殆尽(dài)
2.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3.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式)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式)
(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
经典名题探究
例1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Ⅱ)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投郑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困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筒,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