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780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掌握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播放红军长征的录象,介绍长征的史实,欣赏歌曲《七律·长征》,通过多种渠道比较全面地了解长征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尤其了解长征中著名的战例,对照本诗涉及的战斗片段和场景。 从而达到情感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在困难面前树立无畏、坚强、乐观的信念。
二、教学设想
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突破:1、 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手法,与学生一道体会革命领袖的豪情。
2、 以鉴赏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
3、 简单传授诗歌常识,进行相应的学法点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趣导入
对于毛泽东,大家一定不陌生了,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5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上学期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哪些作品?(《沁园春·雪》、《咏梅》、新闻……),领略到他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杰出诗人。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就是这句话的真实体现,它非常艺术地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实生活,那么提炼而来的《七律 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诵读它。
(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提到长征,大家都知道关于它的许多惊人的场面(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那么关于长征的历史史实,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背景:长征是我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对共产党进行五次围剿,前四次,我党反围剿战争大获全胜。但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亦称中央苏区<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离开苏区,开始长征,北上抗日。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其中,二、六军团于34年10月在贵州印江木黄地区会师。红一方面军即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福建)就途,长征初期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此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