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170字)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感觉你们每天生活的幸福快乐吗?也许有的同学会学一点不快乐,也感觉不到幸福。可如果你同一位依靠拐杖甚至轮椅行走的人相比,你又该如何回答;如果你同一位双耳失聪或双目失明的人相比,你又该如何回答。可一旦这种不幸降临到我们头上,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生活?今天我们就用一位残疾作家的心声来回答吧。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多次想到自杀,但最终还是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者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板书题目)
(亦可由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霍·金、张海迪残疾奥运会等人的故事导入)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治疗,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曾独处地坛园中15年。做了7年临
时工之后,他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和咏叹。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三、析题
1、《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 ,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2、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祗(qí)所在。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15个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坛举行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13年(1534年),改叫地坛。
四、分析课文
1、 结合预习,辨音释词
宿sù命:预定的命运。 剥蚀:表面被风化而遭损。
沧桑:沧海桑田,喻世事变化大。 淡褪:(颜色)变淡或退去。
亘gèn古:亘,时空上延续不断。 坍tānpǐ圮:倒塌。
坦荡:胸襟宽畅。/ 地势平旷。 撅juē:折。
捋lǚ:顺着抹过去。/捋luō袖。 蝉蜕tuì:蝉脱去的皮。
熨yù帖:(用字)贴切。/熨yùn斗。 窸窸窣窣xīsū:拟声词。
意蕴:内在意义。 猝cù然:忽然。
恍惚:神志不清。 狼藉jí:杂乱不堪。
隽juàn永:意味深长。 恪kè守:严格遵守。
焦灼zhuó:非常不安。
2、理清文章结构,明白所写内容
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对生死的感悟。
第一层(前两小自然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二层(中间三自然段)写“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
第三层(最后两自然段)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部分,写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母亲给我的生存的启示。
第一层(第1自然段)过渡段。由对地坛的思考联想到母亲。
第二层(第2-3自然段)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