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0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0/27 10:53:46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1520字。

1.知识目标: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能力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背景知识互动]
一、写作背景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指导农民运动,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他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二、作家作品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书法家。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百舸(gě)方遒(qiú)阻遏(è)峥嵘(zhēngróng)
2、字形
万户侯 竞自由 寥廓
3、字义
漫江:满江
遏:阻止
遒:强劲有力
[教材优化全析]
一、 结构内容
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抱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别是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如曹操的《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万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登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惟独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而相形之下,毛泽东这首词更其壮美,更其阔大。他不仅状写了秋色秋韵,更揭示了秋力秋魂。纵观全词就足以看出毛泽东学古不泥古,继承更超越的禀赋和情怀。
  词的上阕,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独立”一词,刚健有力,它不同于唐代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独钓”。柳诗的“独钓”,旨在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傲世;而毛泽东此词的“独立”,是表现他在复杂的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屹然独立,无所畏惧。由“独立”一词,可以想像当时作者昂首挺立,放眼四望、凝然沉思、探索社会、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湘江北去”的“北去”,则富于运动感和力量感,表现出湘江之水奔流不息的动态、气势。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的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从画面的着色而言,“红”构成画面的主色调,与下句江水的碧绿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画面色彩斑斓。而红色,热烈奔放,象征着革命形势的如火如荼,同时也表现出秋天强劲的生命力,一改古典诗词将秋日、秋景描绘成萧条冷清、凋零败落的传统格调,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社会、未来前途充满着必定成功的乐观信念和美好愿望,反映出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词人豪情激扬,乐观自信,故他所观照、表现的景物,也都涂抹上了一层热烈、鲜明的光彩。作品中景物色调的明暗抑扬,往往是创作者的情调,心态悲欢哀乐的外化。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此二句一静一动,动静辉映。“漫江碧透”,着眼于江水静态的澄澈清亮;“百舸争流”,着眼于江面动态的景观:百船竞发争驶,往来穿梭,显出一派进取、奋发的态势,这自然也是作者进取精神的折射。“透”字用得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湘江江水的清亮见底,一览无余。“碧透”,见出江水从水面到水底都是碧绿,不仅写出了水色,也写出了水深,富于厚度感和穿透力。同时“碧透”又为下文“鱼翔浅底”作铺垫,因“漫江碧透”方可见“鱼翔浅底”;而因水“浅”,方可见江水的“碧透”,前后呼应,相互生发,结构绵密。作者用字的精细、巧妙,不可不细细品味。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俯仰上下之景。蓝天长空、碧绿江面和尽染红遍的万山层林,争驶的船只、搏击的雄鹰和游动的锦鱼。“鹰击长空”四字,空间境界阔大而富于力量感。这搏击长空的雄鹰,无疑是充满着斗争、进取、拼搏精神的作者的自我写照,是作者人格精神力量的对象化。“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字,既收束、总结前六句对秋日江景的描写,又把整个境界升华推进一层,由眼前有限之景拓展向无限的想像空间,表明不仅是眼前可见的雄鹰、群鱼、百舸在秋日里奋击拼搏,而且整个人类万物都在“霜天”里为自己的生存发展而进取、奋斗、竞争,体现出站在时代斗争前列的政治青年所特有的伟大气魄和进取精神。
“看”字所领七句,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动态的色彩缤纷而富于生命活力的秋江图画,这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咫尺应须论万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同时,也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此句化景物为情思: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舍我其谁”的博大胸怀。作者志在力挽狂澜,要主宰和改变“沉浮不定”的中国社会的命运,作为政治家和未来一代领袖的气魄、理想、雄心壮志,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文如其人,词如其人,不是毛泽东就难以写出这种气势磅礴的词句,惟有毛泽东这种特具领袖气质的政治家,才能有掌握乾坤、主宰“大地”的宏伟气魄。中国古代某些诗人、词人,也常有“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的志向,但他们只能是“愿为辅弼”“致君尧舜”,即作为帝王的辅佐来实现其理想壮怀,而不可能,也不敢想像自我独立地主宰乾坤、掌握“大地”。新的时代,才能孕育、培植出新的时代精神,形成新的人格力量。毛泽东的词,不仅开创出一种新的艺术境界,更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体现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他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32岁!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更为开阔,气势更为恢宏,哲理更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
   词的下阕,着重回忆往年在长沙的战斗生活和“峥嵘岁月”,全词围绕着长沙来写景、抒情、言志。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携来百侣曾游”,点明长沙乃旧游之地,响应起句的“独立”。昔日是“百侣”同游,今朝则是“独”游,岁月的流逝,人事的变迁,其间含着几多感慨!但这感慨中并无“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意思,而只是对往昔辉煌生活、不平凡经历的追忆与眷恋,自豪与欣慰。人生无悔,是因为有追求探索;岁月辉煌,是因为曾经战斗拼搏。“忆”字转折,将思绪由眼前拉回“往昔”,使时空的转换不致突兀而难以把握。“峥嵘岁月稠”,是对“往昔”的概括,以引出下文对“往昔”的具体回忆。“稠”,本义是多、密,此指时间之长久,也含有岁月既久、情事复杂、感慨良多之意。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和上阕“看”字一样,也是领字,统领下文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的如粪土一般。
  在作者的回忆里,他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此段回忆分三层写。第一层写当年的“百侣”“同学”的年龄、风度:个个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第二层写“少年”“同学”的内在精神气质:人人意气昂扬,豪迈奔放,风健勇敢,充满着积极进取、无畏拼搏的奋斗精神。第三层写“当年”在长沙工作的具体内容。“同学少年”指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长沙的十余年间,毛泽东创建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等刊物,并领导了反袁世凯、驱张敬尧等群众运动。可歌可泣的斗争经历非常丰富,而词中仅用“指点江山”三句来概括,用词极其精炼。“指点江山”四字力度感强,气魄雄伟。面对“苍茫大地”“寥廓”“江山”,一介“少年书生”,而敢于“指点”,志在主宰,非具有领袖气质的人难以想到,也难以写出。“恰”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独具的禀赋、气质。“激扬文字”,指创办《湘江评论》等刊物,用文章来宣传革命理论,向旧世界宣战。“粪土当年万户侯”,意为把古今的“万户侯”、官僚贵族当作粪土视之,极写其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此句也是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所说“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的六不怕的高度提炼概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结尾这三句,仍写往昔在长沙的生活,然改用问句出之,意象飞动有力,气势流动奔走。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到中流击水”,表层是写到湘江中游泳,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到晚年仍横渡长江。青年时代,游泳更是他的日常活动。如果直叙游泳其事,则缺乏诗意,作者用“击水”来描写游泳,不仅具体形象地表现出他游泳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他劈风斩浪,一往无前的无畏精神。“击水”所掀起的浪涛,可遏止阻挡奔驰的飞舟,可想像其“击水”的气势与力量。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