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ppt3(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5张ppt.pptx 799.15 KB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教学设计.doc 51.50 KB
教学主题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金属腐蚀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现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资源的浪费,也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要了解金属腐蚀的危害,掌握其原理,从而寻找对应的解决办法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这一课题主要包括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原理等知识。它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知识。金属的腐蚀是研究化学反应与能量具体直观的体现,为学习金属的防护打下基础。2、教材重点: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本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化学和《化学1(必修)》中对于金属及合金以及金属的防护问题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电池的原理等,对金属腐蚀有感性认识,只是未归纳、整理、提升到具体腐蚀的条件及原理。金属腐蚀是生活常见的化学现象。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金属腐蚀的危害,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意义;
2. 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意义,理解电化学腐蚀的条件;
3. 理解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的区别。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使用的技术有:ppt课件 、动画、图片
金属的化学腐蚀的相关图片;钢铁的电化学腐蚀视频;铁的吸氧腐蚀的动画;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课件。课前预习需要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金属腐蚀和防腐的有关知识,为下阶段的学习搜集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课件(PPT)讲授金属防腐的相关知识,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该部分的知识,可以借助相关视频和动画,理解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这样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也使得教学更为生动形象。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1】用投影展示生活中金属腐蚀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腐蚀的原因。
【情境2】用多媒体播放自由女神铜像被腐蚀现状的视频。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学生观看并将课前从资料及网络上搜集到的以及自己身边的关于金属腐蚀的图片及金属腐蚀的相关数据进行展示交流。 电脑、白板
PPT展示图片
导入课题 引导学生转入问题探究:金属为什么会腐蚀,都有哪些腐蚀方式?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7-28页内容,了解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学生回忆、思考、讨论,并举例说明,完成表格。
自主阅读,运用化学原理解释现象,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 PPT展示
活动探究 【问题组】1、哪一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度快?
2、分析①②产生气泡速度不同的原因?
3、你能否联系过去所学的原电池知识进行分析实验①与实验②的差异原因?
【教师小结】
实验①叫化学腐蚀(慢)
实验②叫电化学腐蚀(快)
【引导】通过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绘制出实验②中一个微型原电池的装置图?
【设问】全球每分钟就有一吨钢铁被腐蚀,难道这些钢铁都处在酸性环境之中吗?事实上大多数钢铁都不会处在酸性较强的环境之中。那他们又是怎样被腐蚀的呢?
【总结】通过上面的实验以及图片可以得出,在吸氧腐蚀过程中正极上是溶解在水膜中的O2得到电子而被还原。
【讨论】金属的防护方法有哪些? 【分组实验】分别在试管①和②中加入5mL稀硫酸;然后在①中加1g纯铁粉,在②中加1g纯铁粉和0.5g炭粉。
观察实验现象:1、加入蒸馏水至浸没1/2的铁钉:铁钉在水面处生锈
2、加入NaCl溶液至浸没1/2的铁钉:铁钉渐渐生锈
实验演示
实验演示
播放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微观动画演示图。
知识整合 1、 金属腐蚀的本质
2、 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区别
3、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条件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4、 吸氧腐蚀的电池反应及后续反应。
5、金属的防护方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 PPT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主要介绍金属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金属的腐蚀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通过让、进图书室查阅资料图片,培养学生化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同时,通过情境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和危害。在教学难点“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用动画演示突破难点。通过学习明确金属腐蚀的本质及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