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酸与弱酸的比较》ppt(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强酸与弱酸的比较 9张ppt.ppt 265.50 KB
强酸与弱酸的比较 教学设计.doc 71.00 KB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强酸与弱酸的比较(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2章第2节)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知识体系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是第二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在第一节“水溶液”的基础上,本节在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这部分知识时,通过阅读课本75页图3-1-3 HCl和CH3COOH电离情况的比较和介绍电离平衡常数等概念,帮助学生体会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很小,对电离平衡建立定量的认识;通过介绍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单一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是研究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重要环节,既可以巩固前边所学的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又能使他们有效的扩展知识,为理解水解平衡的移动及水解原理的应用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安排在化学平衡之后,从着眼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设计思考的问题、小组交流的内容,使学生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应用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相关知识,在认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特征、定量表示、平衡移动及影响平衡的因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旧知,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兴趣。
本节课时安排为2课时。
第1课时:利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是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第2课时:利用第1课时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原理对比分析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pH强酸与弱酸的区别,从而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教学难点是强酸与弱酸区别的原理分析。
本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第2课时。
二、学生分析
1.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常数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等知识,且能够熟练应用外界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具备了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知识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1)学生能否在新的情景中(水溶液中)熟练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特别是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和K与Q的关系判断电离平衡的移动以及溶液中微粒的变化。
(2)学生能否熟练运用弱电解质电离的动态平衡特点理清已电离的和未电离分子间的动态关系,并能与强酸做对比分析。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方案,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学生能比较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强酸和弱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方案,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学生能比较pH相同强酸和弱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评价设计
目标1评价:学生能用简练语言描述实验步骤,并动手实验。能运用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特点理清微粒来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描述其中原理。
目标2评价:学生能用简练语言描述实验步骤,并动手实验。能运用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特点理清微粒来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描述其中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