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利用》ppt12(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23张ppt.ppt 1.56 MB
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学设计.doc 86.50 KB
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新课标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初步养成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通过本质看现象的化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养成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养成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化学原理
2.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四、教学用品
锌片、铜片、碳棒、稀硫酸(1mol/L)、导线、电流表、洗瓶、烧杯等。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实验探究法等
六、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能量转换方式,引入化学能也可以转换成电能——间接和直接。
间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天的视频引导学生什么力量让载人飞船成功升天——变间接为直接
回忆电池相关内容,讨论哪类反应有设计成原电池的可能性?学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探究]
探究实验 现 象 结论或解释
1、锌片插入稀硫酸 锌片表面
2、铜片插入稀硫酸 铜片表面
3、铜片和锌片平行插入稀硫酸 铜片表面
锌片表面
4、铜片和锌片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铜片表面
锌片表面
5、铜片和锌片连接在电流表插入稀硫酸 铜片表面
锌片表面
思考: 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相连后,铜片上产生气体是什么?导线间接一电流计有何现象产生?
【过渡】电流计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有电流产生就可向外界输出电功,因此这是一套什么装置?学生答。
【学生讨论1】既然上述装置是一个原电池装置,带着问题请看演示课件:铜锌原电池微观原理。
1、锌片(活泼)、铜片(不活泼)表面发生什么反应?
2、气体是如何产生的?所需电子从何而来?电子是从溶液中由锌片传递铜片到的吗?
3、溶液中还有哪些看不见的“动作”?
那么它就应该有正负极,请根据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判断该原电池的正负极。
【活动探究二】
实验准备:锌片、铜片、稀硫酸、蒸馏水、导线、电流表、烧杯、碳棒
(1)原电池有两电极,如何判断?
(2)铜是否参加反应?作用是什么?能否用其它材料代替?
学生设计实验,并讨论。
【小结】
二、原电池原理和特点:
1、正负极的定义和特点(以上述“Cu—Zn原电池”为例):
正极(Cu) 负极(Zn)
正负极的定义 电子流入的一极 电子流出的一极
电极反应式 2H+ + 2e_ == H2↑ Zn - 2e_ == Zn2+
电极反应类型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正负极所用材料和特点 不活泼金属,导电、不参加反应(亦可为可以导电的非金属或氧化物) 活泼金属,本身参加反应并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