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案全集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exe
  • 资源大小: 1.57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0/30 21:19:3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1《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教案 
更新时间:2004-7-19 

《诗经》三首 

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 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 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 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 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 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 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 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 指名学生朗读 

3、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 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 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 岂日/无衣? 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 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 ):愿,请。 咎(jiu ):灾祸。 

贿(hui ):财物。 极度:标准。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 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 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静女》 俟:(si )等待。 娈(luan ):美好。 


2《离骚》节选 

《离骚》节选(新教案) 
点击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