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时,约5710字。
二五《杜甫诗三首》 江陈中学江上雪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5、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6、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方法与过程
1、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
二、杜甫简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
1、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