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70字。
我的呼吁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知人论世,了解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在西方的影响等。
2.分析并体会长句的表达效果,抓住主干,仔细分析。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史怀哲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内容和他的实践,学会“敬畏生命”。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盛赞史怀哲是:“我们这一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像阿尔贝特·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无论如何,许多人毕竟有一颗毁坏不了的善良的心,否则他们就从来不会认识到史怀哲质朴的伟大。”
看来,了解史怀哲需要我们怀有一颗善良的心。
二、作者介绍
我们先来具体认识一下史怀哲。(出史怀哲生平介绍课件)
史怀哲(1875-1965),生于德国的阿尔萨斯(后属法国)。“作为西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辉代表,史怀哲体现了古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陈泽环)
史怀哲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个享有声望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同时又是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医学博士,可谓实现了古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
但是,史怀哲从小就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孩子,他有着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和极其热忱的献身精神。所以,在他38岁获得医学博士后,他放弃了在欧洲宗教、哲学、音乐各领域的锦绣前程,携妻子远赴非洲投入医疗服务工作,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医疗事业,直至与世长辞,成为“丛林中的圣者”。史怀哲终身关注伦理和文化问题,写了大量有关的论述,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他的行动和思想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影响几乎遍及整个世界。史怀哲不仅为治病救人而自我牺牲,而且他为世界和平和反对核战争作了不屑的努力。为此,他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三、内容讲解
《我的呼吁》便是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站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舞台上,面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领域的精英、泰斗,史怀哲向这批高层次的听众也向全世界阐明自己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要义,并以此为基点,针对现实中种种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反人道行为,以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发出了他个人的呼吁:消灭暴行、防治疫病、制止战争。在语言表达上,由于深受作者本人哲学、神学观念的影响,因而言辞严密,逻辑性强,同时也明显地烙上慈善的印记。
因此,我们分两部分来学习这篇演讲词。
1.了解“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含义。
开篇直抒胸臆,呼吁的对象是全人类,呼吁的内容是“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尊重生命”也即“敬畏生命”。我们跟随作者的演讲,首先了解一下史怀哲“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含义,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什么是伦理?伦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过去的伦理学认为伦理只涉及人对人的行为,而什么是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呢?他认为的生命除了人之外还包括哪些呢?实践这种伦理的原则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1、2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这种伦理……”。
明确:
(1)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人对所有生存在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的行为有关。
课文中的话:“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2)他认为的生命包括:人(自我、他人)、生物(动物、植物)。
(3)“敬畏生命”伦理观的核心含义:即善恶观。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
2.针对现实,如何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观?
现实存在的问题,他的呼吁。
(1)第三自然段。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暴力——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