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1/8 22:05:3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8430字。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
《诗经》及六义
《诗经》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的时间大约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五百多年之间,编成时间在春秋时代。当然在《诗经》出现之前并不是没有诗歌存在,不过当时记录的手段使现在我们很难发掘出更多的作品来进行考证,因此目前能看到的只是凤毛麟角,其中还夹杂着后人的伪作。
《诗经》中的作品大部分是民谣,还有一部分是贵族的作品,其中按作品性质和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种体裁。还有的将《周南》《召南》单分出一体“南”,与 风、雅、颂并称为四诗。《诗经》的成书系由行人、太师之类采集民谣和大夫创作以及宗庙乐章等编纂起来的,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仅在《史记》中出现过,缺乏有力的证据。
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毛诗正义。大序》中,是这般说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并为六义者,赋                        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但历来对六                        义的理解从古至今却不尽相同。关于风雅颂,基本上争论不是很大,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 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
“比”者比喻,借物托情,有显有隐,意在词外。
“兴”者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明朝人杨慎的《升庵词话》中讲道: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索物以托情,谓                        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手法经常相互联系使用,对后世历代诗人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象词赋中的“铺陈”即由赋发展而来,楚词中的“隐喻”便是比的延续;兴,后来则成为《咏怀》等诸体的起源。
《诗经》虽然出现较早,但是历来被文人所重,除了作为经书所起的政治作用外,其中                        还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内容,至于研究此书的的著作比比皆是。对于广大的诗词爱好者来说,更是一部很好的参考,里面的名篇名句至今传唱不衰,后来的一些诗词评论家往往把它用来作为批评当时不良倾向的范例,以正文坛之风气。
    诗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后来的唐诗和宋词把诗歌的进步推向了高潮,但《诗经》给诗词创作所带来的影响一直流传至今,仍存在着不可磨灭的价值及作用。

屈原与楚辞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用他高尚的人格,非凡                        的文才,渊博的学识,谱写出了伟大的诗篇。他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一共有九篇)《九歌》(共有十一篇)、《远游》、《卜居》、《渔父》。作品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变化,还有丑恶现象,无论是从诗歌的数量,还是从内容的丰富性上,或是思想上深度,都是前无古人的。
屈原的代表作是人所熟知的《离骚》,其中讽刺寓意和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     法,对历代文学包括诗歌的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楚辞体是屈原继承了《诗经》的四言形式,并同时对楚国的民歌进行加工和改革,然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的一种句式变化灵活、参差错落的新诗歌形式。句式的特点是大量运用 “兮”字。楚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用词华丽,对偶工巧。屈原的出现,是一个标志,代表着定型化的《雅》《颂》文学的结束,文学从而逐渐进入了一个自觉的作家创作时代,使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发展上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屈原也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采取神话故事和寓言方式,创作出了雄伟壮丽的境界,以及各种形象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其中广泛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比《诗经》中更为丰富和复杂。在屈原以前,我国诗歌                        史上的作品大多是以集体创作的面目出现的,或者与其他形式的文学、哲学、史学交织在一                        起,屈原则是以他的个人的诗歌创作活动,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楚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武帝以前,到了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以及汉朝效仿屈原辞赋的作家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的作品,再加上自己写的《九叹》汇编成一集,称为《楚辞》,其中最主要的屈原的作品,这是我国的第一本《楚辞》专集。                
屈原和楚辞的出现,使我国的诗歌发展在继《诗经》之后又向前推动了一步。

五七言诗和两汉诗坛(上)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歌总集,汉代以后四言诗依然有着不少的杰作,像东汉末年                        曹操的作品。五言的出现大约是在西汉,那时就已有了一些五言一句的民谣;这些歌谣作为                五言诗,在艺术还很幼稚,但它们为文人创作五言诗提供了借鉴。而作为谁是最早写作五言诗的文人这个问题,曾是文学史上的公案,一般认为是以《汉书》的作者班固写过的一首《咏史》为最早。班固是东汉人,这首诗写的是汉文帝时少女缇萦救父的故事。后来张衡等人也接着写了一些五言诗。其中汉桓帝时秦嘉的《赠妇诗》在艺术上以趋于成熟。虽然这些人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但他们是从班固开始到建安文坛旺盛 局面的的桥梁和纽带。
建安时期是五言诗的获得重大发展的时代,出现了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为代表                        的的一群高水平的诗人,尤其以曹植的成就为最大。此外,像王粲(can去声)的《七哀诗》                        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也都是比较杰出的作品,还出现了象《古诗十九首》等优秀的作 品集。七言诗的兴起与五言诗在时间上差不多,文人作七言诗,一般认为以张衡的《四愁诗》                        为最早,诗分为四段,每段七句,其中每段的第一句中都夹一个虚词“兮”,这种句式在秦                        末楚汉时期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垓下歌》、《易水歌》中曾出现过。七言诗的正式确立,是曹丕的两首《燕歌行》,此后,七言诗的创作曾沉寂了二百年左右,直到南朝刘裕建宋以后,才逐渐普及和成熟起来,相比较而言,由于五言的形式被采入 乐府,遂风行和流传起来。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当一种的旧的文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衰退的时候,必有一种新的                   文体伴随着成长起来。这就是两汉乐府诗的兴起。入汉以来,先秦的雅乐日趋没落,从民间或西域传来的俗乐成为新兴事物,西汉时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用来管理那些新兴的俗乐,乐府诗就是乐府机关采撷、演唱的 这些新兴俗乐的歌辞。汉代的乐府诗合乐可歌,魏晋以后,许多文人曾大力的摹仿过古乐府,他们沿用古乐府的旧题而写新诗,这些作品已同一般的古诗没有什么差别。有的作品连古题一起抛开,着重的是古乐府的风格和意态,习惯上,上述作品也称作乐府诗。(乐府的这个称谓,后来也用过指称按谱歌唱的宋元词曲,不过性质实异,同这里所说的乐府不是一个概念。)
总之,古代的乐府诗既有合乐可歌的,也有仅以书面形式出现的,在古曲早以散失的今
天,却都是以书面文学的形态出现。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曾把乐府诗分为12类:   
一、郊庙歌辞:祭祀用的歌辞。
二、燕射歌辞:朝廷享宴用的歌辞。
三、鼓吹曲辞:军乐的歌辞。
四、横吹曲辞:同样是军乐的歌辞。
五、相和歌辞:原是汉代的“街陌谣讴”,后来为乐府所采撷,是汉乐府的精华,魏晋 文人的乐府诗一般都用此类题目。
六、清商曲辞:东晋南朝时期流行的清商新声歌辞。
七、舞曲歌辞:分雅舞和杂舞两类。
八、琴曲歌辞:配合琴曲的歌辞。
九、杂曲歌辞:上述诸曲以外的,或为被乐府所采撷,也有后世不详其声调,无法明确                        归属,还有不少是民间歌辞。
十、近代曲辞:隋唐时代的杂曲歌辞。
十一、杂歌谣辞:历代的歌谣、谚语等。此类实际不属于乐府诗,但乐府本出于歌谣, 可以相互引证,所以一并收录。
十二、新乐府辞:唐代诗人的新题乐府诗。汉魏及六朝乐府诗最有价值的部分,绝大多数集中在相和歌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和横吹曲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