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ppt2(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4张ppt.ppt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doc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原电池工作原理
一、教材分析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人教版化学2(必修)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利用中的原电池工作原理。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原电池装置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原电池装置工作原理,即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正(还原)、负(氧化)两 极进行,负极上失去的电子流入正极,产生电流,从而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本节的设计是不同常见的引导方法,首先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角度分析:什么样 的化学反应所具有的化学能才会转化为电能?利用电能的产生必须有电子的运动,而在化学反应中存在电子移动的反应只有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学生认识只有氧化 还原反应中的化学能才能转化为电能。随后,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和教师的讲解,认知和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出原电池的构成条 件;同时知道化学反应可以把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以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释放出来。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的变化和转化,是学习本节重要的知识基础。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但对实验现象及结果 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另外,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接感性的事物接触能较快的接受,而对于较抽象的概念则存在理 解模糊或概念不清晰的问题。对于构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涉及到较多需要想象的抽象思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因此,采用实验结合课件模拟的教学形式 有利于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相关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课堂用PPT展示精美图片、简单动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问题。采用实验法、讲授法、探究法和阅读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问题,并用模拟动画分别进行理论探索,推导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教学还应注重通过实验验证推理的科学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认知过程。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展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电池 观察图片,产生联想。 PPT展示问题情境
【设疑】
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化学电源都是根据原电池原理制造的。原电池是怎样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怎样设计一个原电池呢?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铜锌原电池实例探究来学习这些知识。 【实验探究】“活动探究”任务:见教材P40.实验2-4
【设计并实施实验】将铜片和锌片分别用导线连接检流计后平行插入到硫酸溶液中,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单一将金属片插入溶液中,检流计指针不偏转。检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产生。这套装置就是铜锌原电池装置。
工作原理探究 【问题】据上面的实验现象讨论一下问题
1. 电流的方向是什么?
2. 电路中是何种微粒运动形成电流的?其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3. 电池中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组交流研讨,得出结论。
1.通过检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可以判断电路中的电流方向。电流在外电路中是从铜片流出,流入锌片的。
2.在导线中是电子导电;电解质溶液中是阴阳离子导电。根据电流方向可以判断其运动方向。
3.锌片上电子流出说明锌失去了电子变成了锌离子进入溶液,发生了氧化反应;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PPT展示装置图
Flash动画演示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