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案30
- 资源简介:
约8080字。
6 雪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2. 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教学设想
1.指导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和描写雪景的诗文。
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的句子,探究它们的不同含义。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野草》中《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
2.基本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一九二四年岁暮,北方降雪。十二月卅一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雨雪。……下午霁,夜复雪。”翌日,天放晴而有风,《鲁迅日记》又载:“大风吹雪盈空际。”十七天后,写成了散文诗《雪》。
《雪》与前后发表的《希望》、《风筝》、《好的故事》四篇散文诗被评论家称为是鲁迅“寻找那逝去的青春”的青春组诗。
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面对寻后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描写南方、北方雪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
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 liè)
博识:学识广博。 美艳:色彩光泽鲜明好看。
目光灼灼:形容目光明亮。 消释:消溶。
褪尽:全脱落了。 弥漫:充满,布满。
凛冽:刺骨的寒冷。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二、整体感知
㈠概括大意:
1.(1~3段)描写江南雪的优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⑴(1)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⑵(2~3)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2.(4~6段)描写朔方雪的壮美,表现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⑴ (4)朔方飞雪的气势。
⑵(5~6)朔方飞雪的精神。
㈡课堂探究
1. 本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
明确:先写再写江南之雪,北方之雪,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张开想像的翅膀,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与现实中翻腾,最后终于将一腔情思作化绝妙的南、北雪景图。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对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热爱之情。
3.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优美”与“壮美”完美统一。
作者将江南的雪景写得晶莹娟秀,绚丽多姿,体现了“优美”的特点。“滋润美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