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pt24
- 资源简介:
共54张,约4080+11170字。
高一历史学案
(3.2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5、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6、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指导方针
2、重心转移
3、指出问题
4、伟大决策
5、历史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3)开辟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4)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根据材料思考:为什么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摆脱穷苦,开始迈开走向春天的新步伐呢?
含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
高一历史自助餐
(3.2: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自我测评]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哪些方面实现了我国的历史性转折?
答案提示: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我国对外开放采取了哪三步重要决策?
答案提示: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三步重要决策,取得了相应的成就。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起窗口的作用。在特区内吸收和利用外资,鼓励企业生产外销产品,政府给予优惠政策。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以增强对外开放的活力。在上述城市,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对外商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可以划出一定的区域为对外的新技术开发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这些地区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优惠,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本地的优势,兴办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沿海地区形成了有4个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1个海南省、2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