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60个字。
25诗词五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3、能力目标: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设想: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人们叫他为诗圣。
二、简介写作背景: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三、分析课文
1、初步感知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2、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诗节
问: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问:“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问: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