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28.女娲造人
说明:
采用了“主问题”设计的理念。学生带着主问题对全篇课文进行研读,在教师的点拨下,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及发言、讨论、辩析等表达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神话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了解想象的特点。
2.感受女娲的形象,以及文章中体现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激发他们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复述法。
文章浅显易懂,通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的内容。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故事性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可通过比较,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可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研究拓展。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视野,搜集整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和科学资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文学的翅膀是什么吗?是想象。
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
我们这里有四部有关神话故事的图片,请看完后说说它们是哪些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弈射九日、嫦娥奔月。
二、积累一组词语 :
学生默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1.词语
2.四字短语
三、复述一个故事。
四、研讨几个问题:
丰富的想像力
1.主问题: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文。看看二者有什么不同,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