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0260字。
2016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Ⅰ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4小题.每小题0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1﹣3题.
1.影响图中1月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 B.大气环流 C.太阳辐射 D.地形
【考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解答】解:图中1月0℃等温线为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说明受太阳辐射(纬度)影响最大,图中0℃等温线还经过秦岭,即也受到地形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纬度影响最大.
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等值线地图的判读及综合应用,中国地理概况等考点的理解.需熟记我国主要地形区.
2.图中四段河流的流速最快的是( )
A.R1 B.R2 C.R3 D.R4
【考点】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分析】地势起伏大,则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流沉积作用明显区的地区,河流流速慢.
【解答】解:河流落差大,则流速快.图中R1、R2、R3三河段位于沉积作用明显区,说明该河段落差较小,而R4河段位于沉积区上游河段,靠近秦岭山脉,河流落差大,所以流速快.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河流的流速,一般地,山区河流流速快,平原地区河流流速慢.
3.下列关于图中四沉积作用明显区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聚落最先形成在①、④两地区
B.①沉积区是我国春小麦种植区
C.③地区是最适宜种植水稻
D.②地区海拔最高,沉积作用最弱
【考点】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不同.
【解答】解:早期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