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课时,约2250个字。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教学目标:
一、了解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泓(hóng )莽莽(mǎng )溢出(yì )镶嵌(qiàn )
鱼鳖(biē )静谧(mì )红桧(guì )孕生(yùn )
2、解释词语:
匹敌:对等;相称。
骤然:突然;忽然。
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
静谧:安静。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堪称:可以称为。
谛听:仔细听。
山岚:山中的雾气。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1943—),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7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丽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三、阅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四、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记叙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五、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