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11
- 资源简介:
约22410字。1、补充资料详尽。2、问题设置循序渐进,方法指导到位。3、作业跟踪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 张华英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3 、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重点】 1、学会有意识地通过对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把握,通过多种描写手段(外貌、语言、行动、心理)去分析人物形象。2、把握人物的性格,了解刻画人物的方法。3、掌握环境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学习难点】1、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和能力。2、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20分钟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2、15分钟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3、5分钟总结
【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家,知人论世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困潦倒,卖画度日,生活在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从而对社会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曾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其父辈有两人也。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在这“秦淮风月” 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
二、亲近作品, 宏观感知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结晶,“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 “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主 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 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