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0月月考全科试题(9科9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9科9份)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化学.doc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地理.doc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历史.doc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生物.doc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数学.doc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物理.doc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英语.doc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语文.doc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政治.doc
益阳市箴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 选择题(3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毎小题2分,共8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浮藻 秋毫无犯 彷(fáng)徨 浪遏(è)飞舟
B. 拊心 人为刀俎 百 舸(gě) 彳亍(chì chù)
C. 忸怩 书生义气 寥廓(kuò) 岁月稠(chóu)
D. 瓦菲 行而无信 颓圮(qǐ) 挥斥方遒(qiú)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D、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3.下列句子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 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 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它方面的特点,认真 诗的意象。
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味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测 D.品位 贯注 揣摩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B.身边朋友的一次次欺骗和伤害,让他成了一个轻诺寡信的人,他变得消沉、保守、自闭,不再信任任何人,哪怕自己的亲兄弟。
C.香港电脑商会主席称,此次电脑节是一个新机遇,可以让同行精英于金融海啸中尝试开拓新市场,否则会变得墨守成规,生意难以有新突破。
D.对身居官位者写出的散文,一些报刊门户大开,一些评论家更极为捧场,这种把散文和权势捆绑在一起得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
5.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戴望舒,当代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风低回婉转,情意深长,追求意象的朦胧,艺术感染力很强。
B、徐志摩,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著名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C、艾青,现当代诗人。诗集《归来的歌》、《雪莲》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D、《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5-6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7. 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选择题每小题2分,翻译每小题3分,共12分)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