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ppt41(7份打包)
- 资源简介:
化学平衡
二氧化氮平衡体系的建立 加总结.swf
化学平衡 教研 发言 金灿.ppt
化学平衡 教研 发言 金灿.pptx
基于微粒观和动态平衡思想构建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金灿(10.15)修改.doc
勒夏特列原理学案 金灿修改.doc
平衡常数数据表格的挖掘 金灿修改后.doc
数据运算.xlsx
基于微粒观和动态平衡思想构建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广东广雅中学 金灿
【教材分析】
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关系紧密,层层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任意环节的缺失和模糊都将造成后续内容学习的巨大困难。
速率的定义和计算→影响速率的因素(考虑单个反应的速率)→化学平衡(同时考虑可逆反应的两个反应的速率) →水溶液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两个或以上可逆反应互相影响,即同时考虑4个或以上反应的速率)→盐类水解平衡(同电离平衡,但情况)→沉淀溶解平衡(涉及两相互相转化的平衡)。
可见,化学平衡内容是理论难度加深的第一环节,是为后续平衡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并且建立学习模式的关键。另外,本节另一个核心知识点——化学平衡常数,可以对平衡进行定量描述,是解释各类平衡众多特性的理论依据。可以这么说,本节内容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里是最核心、最重要的。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限度、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但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内涵理解不够深,不够透彻,对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也不清楚。更重要的是学生还没有学习一套完整而抽象的化学知识体系的经验。
【教学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化学平衡这一知识点,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学生理解平衡的定义、外延和内涵方面尤其困难。分析众多同行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思维障碍。
1.不能用微粒观来解释可逆反应的特征。
2.分不清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反应速率的变化这两个问题。
3.将化学反应快慢和反应进行的程度挂钩
4.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搞不清“单一条件”所指。
5.对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的理解有困难。
6.分析平衡移动问题时,因果混淆。
7.分析平衡移动时,不明确旧平衡的状态,不明确究竟改变了什么条件。
8.习惯把平衡常数当成一种计算工具,较少用于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当然,学生的思维障碍点远不止这些。为了帮助同学突破思维障碍,我们一般就问题论问题,一个个的帮助学生解决。这样做有效果,但是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如果深入去探讨这些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找到一些本源性的症结所在,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将显著减少思维障碍点,使学生能较清晰的理解各知识点。
本人认为,以引导学生形成动态平衡思想和微粒观为理论指导,设计一些有效的教学环节,解决以下几个思维障碍的源头,是非常必要的。
1.碰撞理论缺失。
2.学习可逆反应特点时,未能形成相应的微粒观。
3.理性总结缺乏感性支持。
4.未能理解定性和定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以硫酸铜固体溶解平衡实验展开讨论,讨论并总结可逆“过程”特点 。
2.用动画模拟2NO2≒ N2O4,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去理解可逆“过程”的特点。
3.通过改进教材的实验,使学生能归纳出勒夏特列原理,并获取感性材料的支撑。
4.通过对教材中平衡常数部分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平衡常数的表达、意义、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
1. 将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特点呈现。
2. 用实验手段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3. 用数据分析手段深化对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逐步加深对化学平衡状态及移动的理解。
【教学环节】
(说明:本文列出的教学环节,均针对某个思维障碍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