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30字。
22、唐雎不辱使命
金华市十一中 张琳
热点讨论:
[问题一]本文主要写作特点是直接记述唐雎和秦王的对话,试举例说说课文中哪些对话表现了秦王的骄横、狡诈、前倨后恭和唐雎针锋相对、义正词严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秦王:两次提出“以五百里之易安陵”。分明是想吞并,却谎称“易地”,玩弄政治骗局,表现其狡诈;两次分析韩魏灭亡后小国安陵为什么能够保存,第一次说是“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刻画了他骄横不可一世;第二次说明改成了“徒以有先生也”,活画出他面对“挺剑而起”的唐雎的沮丧而又恐惧的神态,两次相互对照,表现了秦王的前倨后恭。
唐雎:针对秦王“易地”的骗局,他说“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是据理力争,所以说“义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则是主动出击,敢于顶撞横暴的秦王,而且措词强硬,所以说“词严”;针对秦王所谓“天子之怒”而发的关于“布衣之怒”的一段话,针锋相对,表现了唐雎不为秦王战争恫吓所屈服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问题二]本文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对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的内容,一概不写?
解析: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在秦廷上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意思,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一段对话进行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较次,故略写。至于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回国的内容与本文的中心毫无关系,写了反而冲淡本文中心,故略去一概不写。
佳作链接:
课文记叙的是强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晏子春秋》中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国,维护国家尊严,表现了过人的机智和卓越的辩才。《左传》中郑国大夫烛之武,奉命于危难之中,孤身一人,深入秦营,说以厉害,劝秦退兵,后郑秦结盟,一场战争就在烛之武的善辞中化解了。《公输》中墨子同样是以巧妙锋利的辞令使战争发动者放下屠刀,表现了墨子的才智勇敢和反对不义战争的精神。“和平”是人人都希望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布衣的唐雎能为国家危安而表现出“流血五步”的英勇壮举,更让人钦佩不已,所以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课外园地
自我测试
一、基础训练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 ) 色挠( ) 徒跣( ) 要离( )
抢地( ) 韩傀( ) 休祲( ) 缟素( )
2.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 通 ,意思是 。
(2)故不错意也。 通 ,意思是 。
(3)仓鹰击于殿上。 通 ,意思是 。
(4)寡人谕矣。 通 ,意思是 。
3.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1) 大王加惠 ( ) (2) 请广于君 ( )
(3) 休祲降于天( ) (4) 秦王色挠 ( )
(5) 长跪而谢之( ) (6) 徒以有先生也 ( )
4. 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唐雎不辱使命。 古义 今义
(2)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 今义
(3)非若是也。 古义 今义
(4)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
5. 比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秦王使人谓陵君曰 ( )
使 ·
(2)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 )
· ·
(1)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
亦 ·
(2)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 )
·
(1) 虽然,受地于先王 ( )
虽 ·
(2) 虽千里不敢易也 ( )
·
(1) 秦王怫然怒 ( )
怒 ·
(2) 怀怒未发 ( )
·
6. 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 今吾以十倍之地
C.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D.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