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30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难点:景物描写,品味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理念
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进而体会到作品的意蕴和理趣。本课的设计就以“读”为重点,以“读”牵引全程,“初读——有节奏地读——有感情地读”,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不断创造读的方式。通过朗读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同时,又在理解中推动朗读,朗读和理解始终结合在一起,二者形成解读的合力。
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与学习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这节课在朗读、品味的同时非常注意方法的引领,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品味的方法。
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阅读参与将自我与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相碰撞,走进人物的心灵,走进文章的情境,在碰撞中发表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简介作者
教师:刚才我们听了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知道是谁唱的吗?
学生:王菲。
教师:谁写的词?
学生:苏轼。
教师:对,这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同学们都学过苏轼的作品,能谈谈你对苏轼的理解吗?他的诗词、生平亦或是他的奇闻趣事、名胜古迹等等。
学生:苏堤是苏轼修建的。
学生:我看过苏轼写的《浣溪纱》。
学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教师:老师这儿也准备了一份关于苏轼的简介,我请这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尝试用几个词归纳你从中获得的信息。指名读。
学生: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志向高远,为民为国,屡遭贬谪。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学习他的一篇借景抒情之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
教师:哪位同学能把课文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进行评价。
学生:我觉得这位同学课文读的不够流利,有些句子读破了,如“念无与为乐者”应在“念”后面加以停顿,他却在“无与”的 后面停了一下。
学生:有两个字读错了“荇”和“遂”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说的很好。老师认为这位同学在停顿上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过没关系,等我们理解了课文就一定能把它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