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全科试卷(7科7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全科试卷 / 高一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1/23 0:47: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青海师大附中2016-2017学年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全科试卷(7科7份)
  【全国百强校】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doc
  青海师大附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命题人:李国玉审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谈谈现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所说的“‘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座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就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就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就是此路。
  1、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
  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
  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
  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
  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
  C.散文的用意是表现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
  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古代散文“自我”的地位并不突出。
  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C.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
  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品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情。
  二、古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阅读材料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