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全科试卷(9科9份,含听力)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9份,含听力)
【全国百强校首发】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吉林省松原市油田高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doc
高一英语听力测试.mp3
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瞒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据传“春秋笔法”来源于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做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在遵从事实下的隐瞒,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前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运用这种笔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 )
A.《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这一形象时写道:“一双丹凤
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
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C.《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刘邦“脱身
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道“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又
写道“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
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
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问题的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