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训练<br>
<br>
姜山中学 施挥<br>
<br>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轻人向法空禅师学禅,可他老找不到入门的途径。于是,禅师端起茶壶给他倒茶。茶杯已满,禅师还是不停地倒茶。年轻人忍不住了,说道:“师父,茶杯已经装不下了。”禅师这才住手说:“是啊,装不下了。你也一样,头脑不腾出空来,怎能学到精妙。”<br>
这个故事让我悟到“倒空”与“创新”的道理。<br>
让我们先看看装得满满的脑袋里都有些什么?<br>
——①知识;②经验;③思维惯性。<br>
以上三者通常被人们看作是“学问”,是一个学习者宝贵的财富。<br>
没错。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很难想象他会有重大的创造发明;如果缺少经验,会多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降低办事的效率;如果没有思维惯性,就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处理同类或相似的问题上会依然无谓的纠缠不清。<br>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科学的创新而言,它们也有着极大的束缚和阻碍作用。会使人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思路狭窄,难以有新的发现或新的尝试。这正如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说的:“知道许多事情有一个好处,就是至少在理论上可以有一个发现新事物的基础;但是,它也有一个逐步僵化的效应,不管发生什么他都不会惊讶,这也就失去了作出创新的机会。”<br>
当代中学生正处于我国教育改革的转型期。考察他们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给他们造成严重的影响,很多学生虽然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却不会灵活应用脱离实践,习惯于接受不会思考没有创见。要对这一批中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是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学问”的负作用。“倒空”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br>
所谓“倒空”是指学习者在进行新一轮学习时,让头脑暂时处于空置的状态,这是一种虚拟的舍弃,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心理暗示,其真实涵义是:<br>
①始终保持新鲜感,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具有旺盛的求知欲。<br>
②激发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认识到质疑的价值。<br>
③突破思维定势,自觉发挥自身的能力,开辟新思路。<br>
我把“倒空”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起步,在阅读教学中有过这样的应用:<br>
一. 常见词在语境中的解释<br>
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材料中的绝大多数词语是旧相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一心理规则,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占上风,从而表现为:老词语没有新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的兴趣,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动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另外,“问题是接生婆,她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语)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不足以担当创新的重任。如果大脑处于“倒空”的状态,输入系统与存储系统之间的交换通道在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中暂时关闭,阅读者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得以强化,就自然能够提高对老词语的敏感性,以上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一招对没有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没有发现问题的眼睛,只知道死板地解决老师或别人提出的问题的学生尤其适用。<br>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时,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很快地捕捉到一些老词语在语境中的解释。比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