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二中2019届第四次月考全科试卷(9科14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 高一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2/19 23:31:0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安徽省淮南二中2019届第四次月考全科试卷(9科14份)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化学试题.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地理试题.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创新班).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平行班).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生物试题(创新班).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生物试题(平行班).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数学试题(创新班).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数学试题(平行班).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物理试题.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英语试题(创新班).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英语试题(平行班).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创新班).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平行班).doc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政治试题.doc
  淮南二中2019届创新班第四次月考语文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本文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 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D. 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2.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D. 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3.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本身应该有完整的形象,必须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
  B.读诗时,诗的见必须关注形象本身,必为直觉,即对个别事物的知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10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
  淮南二中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5题,共1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点缀(chuò)迁徙(xǐ)宛然(wǎn)潭柘寺(zè)
  B.椽笔(chuán)纤腰(xiān)愚钝(dùn)普陀山(tuó)
  C.攀援(pān)凋谢(xiè)媛女(yuán)潜水艇(qiǎn)
  D.瑕疵(zī)思忖(chǔn)羞涩(sè)笼中鸟(lóng)
  2.(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蟋摔训鸽婆娑绿草如茵
  B.撕杀豆豉踝骨拔山涉水
  C.垝垣迷恋饥渴白首偕老
  D.椭圆暴露袅娜令人昨舌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B.时下商业竞争愈演愈烈,情形十分复杂,实力强弱固然是决定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但调查市场,调整结构也是出奇制胜对手的重要手段。
  C.这篇杂文的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古通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其实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主线。
  D.李力天不亮就打扫卫生,同学们到教室时,他早隐隐约约地把卫生搞好了。
  4.(3分)下列格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非机动车和行人随意过马路,影响了其他正常行驶的车辆,轻则扰乱交通秩序,重则引发交通事故,造成巨大损失,应引起足够重视。
  B.专家提醒我们,虽然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但在使用微波炉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操作,切记不要盲目乱用。
  C.郁达夫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风貌。
  D.《庄子》的出现,标志这我国在战国时代,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了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5,(3分)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氓》成功运用比兴的手法。如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被弃后仍尽心尽力为夫家辛勤操劳。这一句用在段落开头同时起到了起兴的作用。
  B.“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
  C.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短歌行》是其代表作之一。
  D.《离骚》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二,默写题(每空1分,共14分)
  6.氓之蚩蚩,。匪来贸丝,。
  7.桑之落矣,。,三岁食贫。
  8.涉江采芙蓉,。,所思在远道。
  9.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10.明明如月,?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1.           ,性本爱丘山。
  12.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13.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4-16每题3分,17题10分,共19分)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迁杨州法曹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