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2016级第五次双周练全科试卷(6科7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双周练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双周练化学试题(A卷).doc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双周练地理试题.doc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双周练化学试题(B卷).doc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双周练历史试题.doc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双周练英语试题.doc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双周练语文试题.doc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双周练政治试题.doc
2016—2017学年上学期2016级
第五次双周练•语文试卷
命题:林 智 审题:许丽莎
考试时间:2016年12月16日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诗歌写作的美学压力
汉语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的美学品质和个性。这种语言本身质地的优越,似乎已是不争的常识。无论是我们所谓的“文言文”,还是自“五四”以来开始的“白话文”,汉语方块字的表意方式,所蕴藏的巨大阅读弹性和意义能指空间,在文学的虚构和非虚构世界里,都尽显出汉语写作的无穷魅力。虽然表面看上去,从古至今的汉字,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异,但在诗歌写作的悠长历史当中,精美的汉语美学传统,包括起伏“动荡”的叙事和“起承转合”的抒情节奏,叠加丰腴的意象、隐喻结构,时空交错的超验性呈示,对我们今天的汉语诗歌写作来说,无疑构成表意上的压力。的确,当代汉语诗歌写作者的面前横亘着无数耸立的典范的高峰,那精美而朴素的美学传统,汉语在古代诗歌文本中形成的巨大张力和内暴力,构成写作的难度和紧张。
我常想,为什么一两千年以前,从汉代文人的《古诗十九首》, 到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苏东坡等大诗人的经典篇章,无论其中有多么复杂、丰沛的情感和精神、思想的深邃与厚度,都能够被简洁、清晰、晓畅的文字得体地表现出来。古老汉字的内在活力与动力,在想象性的结构空间里,凸现着无限的张力,而许多当代诗人的诗歌,尽管也竭力地去追求“诗如画、诗如话”的境界,却为何常常给我们拗口、滞涩、平庸或“口水”的感觉呢?我们姑且先不谈诗歌所应该承担的精神性、使命感、命运感,那么,诗意的力度、气度和长度,它应有的广阔性、文化气质,一定是发乎心灵又超越内心的。而我们的诗歌为何总是难以摆脱俗世和琐屑的纠缠呢?实际上,我们会充分地意识到,语言本身,或者说诗歌语言,在这千百年来并无大的差异,但当代诗歌的语言体貌、诗风境界却与古代诗歌相去甚远。我们这个时代的汉语诗歌写作,虽说没有完全失去精神的重心,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写作和阅读的双重粗疏、仓促和低质量、低水准、不节制的行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表征。我们可以考虑,将诗歌的这种普遍的症候归结为一个时代道德、情感立场的倾斜,但恐怕更是灵魂的焦灼和美学精神的缺失。一句话,来自于伟大汉语诗歌传统的美学力量,构成了今天写作的内在精神和表意形式的多重压力。那么,这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
诗人杨炼说:“相对于更侧重形式变革的古代和西方,当代中文诗的写作来源不纯——现实太沉重太逼人了——这正衡量着诗人的质地:你有多大的能力,能把它转化成纯粹的形式?”我认为,杨炼发现了汉语诗歌写作的贫血状态及其主要原因。在这里,一个永远也无法省略的问题,就是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严格地说,诗人的精神层次和思想水准的高下,决定了他对生活世界和存在的判断,没有精神性内涵和充满历史感、当代感的丰富思想,仅仅对于形式和技术的追逐,也将是没有美学根基和文化品位的空虚、乏力的实验而已。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语具有独特的美学品质和个性。这种语言本身质地的优越,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B.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中汉语方块字的表意方式蕴藏着更大的阅读弹性和意义能指空间。
C.在诗歌写作的悠长历史当中,汉语美学传统包括叙事和抒情以及丰富的意象等。
D.汉语在古代诗歌文本中形成的美学传统,对当代诗歌写作造成了表意上的压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人的经典篇章,能以简洁、清晰、晓畅的文字得体地表现复杂、丰沛的情感和深邃的精神、思想。
B.许多当代诗人的诗歌,尽管也竭力地去追求“诗如画、诗如话”的境界,但是,难以达到古代诗歌的高度,常常给我们拗口、晦涩、平庸或“口水诗”的感觉。
C.诗歌所应该具有的诗意的力度、气度和长度,它应有的广阔性、文化气质,一定是发乎心灵又超越内心的。
D.诗歌语言在这千百年间并没有改变过,但当代诗歌的语言体貌、诗风境界却与古代诗歌相去甚远,总是难以摆脱俗世和琐屑的纠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语言体貌、诗风境界等方面。
B.当代诗人面对着古代诗歌传统的美学力量的巨大挑战,这些挑战构成了今天写作的内在精神和表意形式的多重压力。
C.诗是内在精神和外在表意形式间有机而强力的结合,缺乏任何一方面,诗歌都是苍白无力的。
D.诗人的精神层次和思想水准,决定了他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和存在的判断,当代诗人普遍表现为没有美学根基和文化品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