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全科试卷(9科10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全科试卷 / 高三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9.7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2/21 18:58: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试题(9科10份)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地理试题.doc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化学试题.doc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历史试题.doc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生物试题.doc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数学(理).doc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数学(文)试题.doc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物理试题.doc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英语试题.doc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语文试题.doc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语文试题.rar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12月)政治试题.doc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天一大联考 2016—2017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
  语  文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乐、舞三者最早应是相结合的,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后,它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但是诗与乐始终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我国古代美学中,关于 “乐”与“诗”的理论,就有很多记载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乐”在古代是与器乐歌舞合为一体的。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有关“乐”的记载通常是与“德”有关系的。《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晋郤缺向赵宣子提到《夏书》中的话,就阐述 了“九功之德,皆可歌也”的看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可见,在中国古代“乐”与“德”是不能分开的。
  《尚书•尧典》中记载了舜“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水,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的说法,这是最早对诗有记载的典籍。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诗主要的作用与“乐”是相同的,是在宗教性、政治性的祭祀和庆典的仪式上祷告上苍,颂扬祖先、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功绩的唱词。这些词由祀礼而生的“诗”在《诗经》的《颂》和《大雅》中可以看到。直到《国风》之后产生的诗,才开始具有抒发个人感情的真正意义上的诗。通过史书的记载不难看出,先秦之前的“承”与 “诗”都是为祭祀、祷告上苍、颂扬先祖的活动服务的。
  当诗、乐从祭坛和祷告中走出来,变为大众所认可的文学和艺术之后。诗、乐也就具有了审美的功用作用,美学理论是离不开艺术的。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涉及最早的就是诗、乐、舞三者的结合。在孔子之后,诸子百家们在他们的论述文章中对诗、乐的探讨更为广泛。首先对诗、乐情有独钟的当数儒家的鼻祖孔子了,在孔子时代诗乐是结合的,孔子虽然论诗乐分别有侧重,但是,孔子认为诗乐是相通的。孔子在他的《论语•为政》中论述《诗经》这样谈到:“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另一方面,孔子主张善和美的统一。在《论语•八倄》篇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舜乐,《武》 则是周武王乐。
  孔于认为美与善在今天看来就是人们所谈论的道德与审美。《论语•阳货》篇中:“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从孔子开始,诸子百家们对诗、乐都有自己的论述及见解。孟子传承了孔子的审美思想,他从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认为心是一切德性、善行、 事功的总根源。以礼、乐教化思想为主的荀子,他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性恶说”,他认为因为人性之恶,圣人才制礼作乐以节制以养之,变性恶为性善,社会才能和谐有秩序,因而礼乐教化必不可少。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等的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诗、乐的功用就在于审美,通过诗、乐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净化,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诗、乐作为艺术同时也作为审美功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殷红仙《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乐、舞三种艺术形态在最初应是结合为一体的,舞从诗、乐中脱离出去后,诗、乐仍然保持着固有的关系而存在。
  B.孔子之前的典籍《夏书》中,有关郤缺向赵宣子阐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的记载, 表明了古代“乐”与“德”不能分离。
  C.有关“诗言志”的最早记载出自于《尚书》,当时的诗主要用于祭祀和庆典仪式,其作用和“乐”相同,常以唱词的形式呈现出来。
  D.今天,我们在《诗经》中的《周颂》《大雅》等篇章里,仍然可以看到先秦时期所进行的祭祀、祷告上苍、颂扬祖先等活动的内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的真正意义上的诗歌产生于《诗经•国风》,之后诗歌逐渐从祭坛、祷告中走向了大众,成为人民群众认可的文学和艺术。B.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对“诗”“乐”极力推崇并大加阐发的人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他认为诗和乐之间具有相通性。
  C.孔子用“思无邪”三字,高度概括了《诗经》中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的特征,即思想纯正,这是孔子对诗所做出的重要论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写远方,直接处理问题
  —诗人于坚、西州读鲍勃•迪伦 刘悠翔
  南方周末:什么时候接触到鲍勃•迪伦的?
  于坚: 80年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我们就接触到这些东西,基本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来接受他。迪伦通过歌告诉我们,人还可以怎么样去生活。在受物质主义强大影响的时代,人特别害怕死亡,拥有越多越害怕死亡,但是鲍勃•迪伦的这种精神让你感觉到可以以一种超越的方式去面对死亡。
  南方周末:从诗的角度来分析,鲍勃•迪伦写的歌词有哪些创新?成色如何?
  于坚:就歌词来讲,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诗。他的诗既有抒情的,也有《像一块滚石》的那种。看上去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你又觉得里面充满了含义。这首诗里面有一种禅宗的效果,像唐代诗僧寒山的诗。仅这一首诗,他就是一流的诗人。这样的诗他还写过很多,而且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