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8
- 资源简介:
约4450个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清行文思路,能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感知课文,积极质疑交流探讨分析归纳,鼓励学生向作者和课文挑战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热情。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
教学方法:
搜集和筛选文体信息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多边对话,使学生从文字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填写字词。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同学们不妨想一想,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这是由于书籍有什么特点方才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因为我们依靠知识才能生活,而书籍恰恰几乎可以说是知识的化身。)
能找一些成语或名句形容一下我们求知的实际情景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确,我们的头脑几乎被知识挤得满满的,而一提到动手作业,我们几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可悲的是,我们每天只知道学,却很少去想一想我们不能用的原因。今天,很幸运,我们有缘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它将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它会唤醒我们这些梦中人,拨开我们心灵的迷雾,使我们真正见到求知天地的青天丽日。
三、调动同类文体的阅读经验,探究本文在说理上的特征
师:我们接触的文章,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自己不在文中明说出来,而读者读后却自然明白了解;另一种是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他自己在文中说得明明白白的。你们可依据自己所获取的文本信息,筛选一下并作出判断,看看本文属于哪一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