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ppt15(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共57张,重难点突出,材料解析具体,注重问题探究。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
1. 近代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A、淞沪铁路B、唐胥铁路C、紫光阁铁路D、京张铁路
2. 牵引动力由畜力、人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下列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有①火车 ②人力车 ③自行车 ④电车
A、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
3.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资源;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 “初犹缓缓,数秒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
A、汽车B、电车C、火车D、马车
5. 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D、《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商口岸
6. 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 竹枝词是一种由民歌发展而来的文人诗体,它具有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诗存史等特点。有两首这样写道:“靠左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马车别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不妨。”“一平马路真如邸,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净,从今不见破骡车。”对上面的两首竹枝词解读正确的是
A、传统交通工具完全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B、出现了顺应时代特点的道路交通规范
C、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风俗造成严重冲击D、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依赖进口
8.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9. 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
列强瓜分狂潮中对铁路权的争夺
南京化学工业公司第一中学 张晓华
19世纪末,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组织要求加快资本输出,重新分割世界,在这一背景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以做中国债主,夺取路权、矿权和开办工厂等方式,在中国投资,扩大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势力;与此同时,他们又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为了各自的利益,列强间出现激烈的争夺,以至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在列强侵略中国的各种方式中,对铁路权的抢夺尤为激烈。
首先,从铁路权争夺的背景看。
铁路事业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铁路运输能够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19世纪中期列强来到中国后,限于条件,他们的运输工具主要是轮船,但轮船运输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倾销产品、掠夺原料的需要,于是列强在中国筹修铁路。
早在1874年,英国即已筹建吴淞铁路(吴淞到上海),这是外国人擅自在中国修筑和经营的第一条铁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各国为了替垄断资本找到投资的场所和有利的投资条件,开始抢夺路权,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1885年的《中法新约》中,法国首先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甲午战争后,各国在华投资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争夺铁路权(修筑权、经营权、借款权)。1896年,法国争得修筑由越南境内至广西的铁路权利。同年秋,俄国与清政府签订合同章程,规定俄国可以修筑连接境内、横贯西伯利亚,再通过中国境内直达海参崴的中东铁路。俄国还从中攫取了铁路沿线的行政权、采矿权和减免商税的特权。接着,列强争夺路权的斗争更加激烈,截至止1898年11月,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达6420公里,其中英国多达2800公里,俄国多达1530公里。
其次,从争夺的目的看。
修筑铁路需要大量投资,这符合垄断资本向中国输出“过剩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