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9张。含配套教案,约1610字。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让学生诵读一段文字,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困惑
列宁在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后,在没有现存的制度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产生了困惑。
第二篇章:探索
<探索一>追随理想中起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残酷现实:内忧外患,人民疾苦
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学生扮演)
那年(1917年)我50岁,常年种地干农活,身子骨还算硬朗。我的大儿子斯洛夫开了煤矿厂,小儿子维可夫在城里经营棉布店。最近报纸上说了,革命虽胜利了,但还得打……
(设计思路:创设情景、感受列宁的理想和现实的困境。)
2、追随理想
镜头一(1918)
耶巴达里大叔一家1918年的生活场景
(设计思路: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耶巴达里大叔(农民):最近经常发生红军饿倒的事。政府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留点吃的和种子粮,其余的全给国家收购。
•大儿子(斯洛夫):我的煤矿厂要归国家管了。
•小儿子(维可夫):我的棉布店也要停业了。
•耶巴达里大叔(农民)接着说:也好,两个儿子回来帮我忙地里活,农闲时干干义务劳动
3、瑕瑜互见——赢得战争、带来危机
<探索二>直面现实的“退步”——新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