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40字。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注解读懂全文大意。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3、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一)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导语(二)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三、简介作者
1、结合注解①让学生说说应掌握的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xie)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2、教者补充介绍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八记》是山水散文中的精品,均为柳宗元因参与新政,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永州的行政中心在今湖南省的零陵,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州最高行政长官“刺使”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十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其主要作品基本上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柳宗元43岁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更偏远的柳州(今属广西)当刺使。在柳州,他引导人民发展生产,兴办学校,政绩显著,后人因之而称他为“柳柳州”。由于长期心情抑郁,加之积劳成疾,健康状况恶化,不久病逝在柳州,年仅47岁。
四、朗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能用较为流畅的现代文说出文中每一句的大意。
1、教者范读,要求学生对有疑问的停顿、读音进行质疑。
2、要求学生结合注解、工具书自学课文,掌握常用实词、虚词,了解课文大意。(自学中应相互合作,教者应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3、指名朗诵课文,注意落实重点词语,要求说出每一句的大意。
4、学生齐读课文。
5、以练习的形式强化应掌握的文言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