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同步练习)
ls-8x-6-yx.wav
大跃进.MPG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共38ppt).ppt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4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训练).doc
人民公社化运动.MPG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4单元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
1.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以下史实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领导了国民大革命②抗日战争的胜利③人民解放战争④社会主义改造⑤改革开放
A、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2.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下列事件属于革命进程第二步的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解放战争 D、三大改造
3. 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取得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4.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领导集体实行
A、新经济政策 B、人民公社化 C、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6. 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上海当时实际情况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7.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8. 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生产力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④中国开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进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9. 1958年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后,“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经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载了客观规律
10. 美国学者在《冷战到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终结?》中描述:“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比较吻合的是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 D、乡镇企业
11.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