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3/13 22:31:04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70个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论述。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运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袖手旁观、四书这些词语,了解“格物致知”“四书”的出处。
  (2)通过探究进一步巩固对议论文常识的把握,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3)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能够进行创造性阅读。
  2.过程与方法
  (1)熟悉文本内容,自主地感知与分析课文,积极地质疑,依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向作者和课文挑战,大胆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克服疑难问题。实践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做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以及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多途径地开发学生的心智。走入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2)对自身的求知,具有端正的态度,探索要有想象力、有计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设想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实地考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和作者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吻合。
  2.对话讨论。通过对话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理解的问题。
  3.实践活动。学习体验法布尔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信心:格物致知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积极地观察探究实验,你也能成为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
  前置作业
  1.了解作者,朗读课文。
  2.积累词语,理解词义:格物、致知、彷徨、修身、清谈、齐家、袖手旁观、一帆风顺等词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作者生平介绍,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差异方面的资料;收集我国诺贝尔获奖者屠呦呦和莫言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体会求实科研的重要性。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通读课文;课前思考自己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准备课堂发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两个人物你们了解吗?谁能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大屏幕出示)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