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60字)
《病梅馆记》教学案例
【课例背景】
我准备上《病梅馆记》的时候,大家都说这篇文章文言难度不大,不就是告诉学生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太简单了,一提示清楚就行了,没什么知识可以学到的。
可是,我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课堂教学并非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而是得教给他们如何阅读文本的方法和培养提高他们阅读能力。通常对这篇文章常规的教法是:先介绍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并向学生事先点明本文是一篇表面上议梅,实际议政的政治小品文,在引导学生时对文章的表面记梅与深层议政进行同步理解,这种教法直接让学生进入议政的内容,似乎直达本质,一下子便抓住了文章的基本艺术价值。但是,这种教法却失去了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学生无须动脑思考便轻轻松松理解了本文主旨所在。而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对某一作品具体知识掌握与否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阅读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想能不能有一种新的教法促使学生去思考呢?并且让学生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能领悟到阅读文本的一种方法,积累一定的阅读经验呢?
对学生来说,阅读此文的表层意思并不困难,在明白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后,将梅做对应性理解也不难,难就难在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怎样由表层的记梅而悟及本文还有深层的议政。或者说怎样由表层意象悟及本文含义双关的特点,悟及本文本质上是一篇政治小品文。一般的基本的阅读过程应该是,先接触作品的意象,再经过仔细推敲领悟,这样逐步发现作品的象外之象,逐步领会其深层含义,由表层意象发现并领会其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一能力障碍的跨越,便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病梅馆记》存在着“由表层意象悟及本文妙语双关的特点及其深层含义”这一阅读能力障碍,恰恰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很好机会。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加以提示扫除这一阅读障碍,岂不是失去了锻炼学生发展这一阅读能力的机会和过程?因此笔者尝试了这样一次教学。
【课堂实录】
一、 导入课文:
师:说起梅花,你会联想到哪些写梅的诗句?
生:(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香扑鼻来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
(4)《山园小梅》中的被成为千古绝唱的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5)王冕的《白梅》等等。
师:这些诗中的梅花意象有什么特点?
生七嘴八舌:梅花有耐寒,坚毅,傲雪,清香,高洁等等品质。
师:而今天我们所学的《病梅馆记》中“梅”在作者笔下展示出的不是“傲骨”“丰姿”,而是令人心酸的“病梅”!
师:大家先集体朗读一遍课文。
师:读得很有激情,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字音不够准确。(投影正音)(略)
师:再次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迅速找出文中活用的字词。(投影显示)(略)
师:⒈从题目表面看,写作对象是什么?(梅花?还是梅馆?)落笔重点是什么?(病)
⒉怎样的梅花在作者眼中是“病梅”?(曲→欹→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