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3:内容:留别
提示: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现在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二)熟悉诗篇
现在我们一起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
1、 朗读诗歌:
2、 现在让我们一起找出相应的内容。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
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答案在结尾处
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
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 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 “或可睹”——有时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云霓明灭 连天横 1五岳:
与别山作比 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