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280字。
北 方
艾 青
执 教:朱淑恋
上课时间:2007.5.13
班 级:高一(11)
【设计思想】
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学生分组,问题探究”作为本课的学习策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节诗歌作为学习内容,通过合作学会鉴赏诗歌。
王荣生先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把教材的选文分成“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根据这一分类,我把《北方》处理成“例文”来教学,“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 ,因而我把教学的重点安排在“通过朗诵和品味意象来把握诗人的土地情结”。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北方》是艾青写于抗战初期的一首诗歌。本诗运用大量灰色的意象构筑了祖国的苦难形象,诗人在倾诉土地的灾难时涌动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担当的精神。诗歌语言散文化,理解难度不大,但是如何拓展,深入体悟诗人的土地情结,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却是一个难点;此外,诗歌篇幅较长,长诗如何短教,是文本处理的关键点。
从教材安排看,《北方》是“祖国土”专题中“颂歌的变奏”板块的第二首诗歌,属于自读篇目。它跟“江山多娇”板块相比,明显少了几分自豪感,而多了几分苦涩的咀嚼。这种爱与痛的挣扎,距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高一学生的人生体验比较远,因此,要让学生领会诗人疼痛中的热爱,必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声音的节奏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文本细读中品味诗人土地情结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板块的教学建议:(一)具体研习时可抓住作品中的具体意象;(二)在研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三)本板块的学习要注重朗读的训练。根据此建议和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反复诵读,研习文本,读懂诗人,读出自己。
2、 把握诗歌的意象特点,学会鉴赏诗歌。
(二)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由艾青与我们的老乡关系引入课文,激起学生解读艾青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的方式研读文本。
3、通过抒写个人阅读感受,加深对文本内涵的探究与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民族的苦难,体味诗人对土地和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挚热爱之情及勇于担当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鉴赏意象,感受祖国的苦难,读懂诗人的爱国情怀。
2、 难点:领会诗人“土地情结”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1、 诵读赏析。
2、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共享。
3、 多媒体强化学习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寻访我们的前辈老乡——被誉为“诗坛泰斗”(聂鲁达语)的诗人艾青。有人评价艾青“是一位扎根土地而又向往太阳的诗人”。“土地”和“太阳”是支撑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