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全科试卷(5科6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数学(文)试题.doc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试题.doc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数学(理)试题.doc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试题.doc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英语试题.doc
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2017届高中毕业班联考(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
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
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卷共8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5.本试题卷共4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
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
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
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
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
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
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
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
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
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
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
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已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时至唐
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后来,上巳节
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
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
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
抵暮而归。”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张择端
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的大好春季只剩下了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
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
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
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
体。现在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
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
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节选自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我们从“清明谷雨紧相连,浸
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中,可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
B.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与晋文公、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也与古人的自然观密切相连。
当代学者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C.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意味着新的一
年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循环等的开始。
D.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后来逐渐变为了带有一定社会性质的春游活动,到唐代时已
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到野外踏青,欣赏自然风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从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等可见,宋人借祭
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朝民风民俗的盛况。
B.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冷
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节后来基本消亡。
C.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它们前后相继。其中,寒食的主题为怀旧悼亡,清明的主题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
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
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
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
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