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周练全科试题(5.15)(9科9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政治周练试题(5-15)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周练试题(5-15).doc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周练试题(5-15).doc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周练试题(5-15).doc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周练试题(5-15).doc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周练试题(5-15).doc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周练试题(5-15).doc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英语周练试题(5-15).doc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练试题(5-15).doc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政治周练试题(5-15).doc
百强校河北定州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周练试题(5.15)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敕(chì)造 宵柝(chè) 歆(xīn)享 笑靥(yàn)
B.炮(pào)烙 商贾(gǔ) 句读(dú) 栈(zhàn)道
C.扪参(shēn) 猿猱(náo) 跬(kuǐ)步 迁谪(zhé)
D.藩(pān)篱 吮(yǔn)吸 曳(yè)兵 鸡豚(tún)
2.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3分)
A.沉湎 脉搏 金碧辉煌 山洪暴发
B.重迭 蒙蔽 金石可镂 百无聊赖
C.寥落 焦躁 良晨美景 枯燥无味
D.慰藉 发轫 根深蒂固 一愁莫展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花不都是香的
蓝荫鼎
一个假日午后,我带着一家大小上阳明山赏花。天气分外晴朗,赏花的人比山上的花还要多。人影在花丛中窜动,有照相的、有吃东西的、有谈天说地的,信步走着,看在眼里真也有趣。
小孙儿在前头蹦着跳着开道,太阳照着满山的樱花、杜鹃,人生的确美好。“爷爷,为什么那个花不香?”不知何时,小孙儿扯住我的衣袖,不停地摇动,他的另一只小手指着一丝红艳的杜鹃。
我愣了一下。“那个花?哦!这是好看的,不用香。”“花都应该香嘛!”他不服气地不满意的噘起了小嘴。
回家之后,孙儿的话缭绕在我心头,久久不散:花都应该是香的嘛!究竟这有没有道理?我不是也常想“男人都该是彬彬君子,女人都该是贤妻良母”吗?我又对不对呢?坐下来,环视满庭花草,静静地想:花和草长了一院子,可是,杜鹃、山茶、桂花、含笑、太阳花、向日葵、兰花……没有一样是跟别的花草相同的,它们都各有特色。看见梅花便可以嗅到早春的气息;看见榴花便知是五月榴花照眼明;桂花和红叶便可捎来秋意;苍松和腊梅象征了冬寒。
如果我们顺着自然去要求,那么一定可以心满意足;可是,若要在夏天赏梅,春天看红叶,谅必大失所望。
人是自然的产物,也和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一样各具特色,这个人适合统领三军,那个人精于舞文弄墨,各有天赋,各有使命。
人若能知道植物花草的特长,加以妥善运用,不仅能使斗室生辉,更能美化生命,使之灿烂辉煌。就像在春梅开时踏雪寻梅,“采得好花瓶中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
人之用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善用人者,不但能认清别人的特点,更能予以机会发扬光大。这种知人的智慧,也就是古人称颂的知己。所以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都是叹知音的难得。伯乐求千里驹,是相得益彰。
一般人不仅不能知人善任,常站在自我的领域里要求别人。要是孩子的功课不好,就以家长的身份指责教师不行,要求到好学校并找好老师;如果太太三餐下厨口味不合,我要求她照顾我的舌头加油添醋;若是在某些事情上和朋友之间有了歧见,我总是使尽心机,不惜威胁利诱要求别人跟着我走……一个明是非的人不过分要求。要求一个工人做精湛的音乐演奏或请一个牧童作学术讲演,就像要杜鹃展示幽兰的气质和芬芳或含羞草表现松柏的劲拔一样不可能。
3.既然作者在文中认为 “花不都是香的”,那么我们对各种花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4.如何理解“人之用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异曲同工”在文中的意思?
5.联系全文来看,“一个明是非的人不过分要求”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6.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小孙儿……美好”,这里由眼前之景引发对于人生的感受,节奏明快,语言简洁。
B.本文多次写花,对花的欣赏,为花而起争执,由花而引发思考,思路清晰而连贯。
C.文章开头以天气来烘托人物情绪,非常自然。
D.“看见梅花……冬寒”用排比句增强文章气势,突出花草的千姿百态,万千气象。
E.最后一段使用比喻的方法,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 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