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320字。
8 李商隐诗两首
邹城实验中学 李莉
[文本扫描]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豁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受知于令狐楚,登进士第后娶王茂元女。令狐楚和王茂元是政敌,党于令狐的人认为商隐亲近王氏是背恩负德的行为。后来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长期执政,排抑商隐。商隐对政治本来很热心,却始终不能得志,这和他得罪令狐氏,处在朋党倾轧的峡谷里不无关系,虽然他自己并不屑于攀附这两个政治集团中的任何一个。他先后依托在几个大官的幕下,曾随桂管观察使郑亚到过广西,又随剑南、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到过四川。最后客死在荥阳。有《玉谿生诗》,注本颇多,以流行的冯浩《玉谿生诗详注》较为详备。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也有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他称颂汉高祖、唐太宗,也称颂张良、诸葛亮。他同情“不师孔氏”的元结,更同情“言皆在中兴”的刘蕡。他反对藩镇割据,又反对宦官擅权。可惜他“运与愿违”,由于遭遇谗毁,横被排抑,“一生襟抱未尝开”。这就是他的诗常带感伤情调的原因。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也是对后代有影。向的一个诗家。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有独特的风格。他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常常因为有声、有色、有新语、有巧对而吸引人去注意,又因为能含蓄和多比兴而吸引人去玩索。后代学他的人,例如北宋的西昆体作者,专门讲究典故和词藻,在语言的色泽上用工夫,形式主义的倾向非常显著。李商隐自己的诗也不免晦涩和浓得化不开的缺点。有时因用典深僻而遭到“语工而意不及”的批评。不过他也能够不依赖典故而达到很高的表现效果,例如“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有情调,有色彩,有气氛,却并不靠典故来烘托牵引。他的咏物诗如《赠柳》的“堤远意相随”和《蝉》诗的“一树碧无情”,除表现事物的特征还写出它在诗人头脑里引起的特殊感觉,绝非寻常的刻画,这不是堆砌典故所能办得到的。至于《夜雨寄北》那样述情如话的诗,虽然为数不多,也表明作者并不缺乏白描的本领。
[问题导引]
1.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提示: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