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40字。
滨海县第二中学
《端午日》教案 执教:刘海飞
l 教学目的:
1. 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 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l 教学重点和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l 教学教具:
板书、POWERPONIT
l 反馈处理过程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师展示三段节日视频片断)
(生简答)(师出示文秀《端午》幻灯片:“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生简答)(师播放MP3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幻灯片出示: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注:此阶段要学生预先搜集相关资料
(请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师播放湘西一带端午习俗的视频片断)
注: 此阶段通过宏观指导与具体设问来进行探究式合作教学法 (幻灯片列出设问)
l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吗?
[提问二]: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提问三]: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
二、新课教学
〈一〉、范读课文
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二〉、分组讨论、自主学习
[指导一]: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
[指导二]: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
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三个“莫不”的句子)
(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师播放一段赛龙舟的视频片断,
让学生先自己来描绘描绘。)
(幻灯片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
——幻灯片显示动词)
(幻灯片显示不同竞赛人)
(生齐读)
(请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师生明确道理,出示幻灯片:
团结就是力量。)
(幻灯片显示关键词)
注: 此阶段赏析与背诵相结合的教学
手段,是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深入。
注: 此阶段力求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师准备2-3个民俗故事的FLASH
动画片,作为知识扩充。)
注: 此阶段试图通过对其他学科的渗透
与整合,架构起学生的立体认知层。
(地理学科——民俗地理;历史学科
——民俗历史;政治学科——国家与民族)
(幻灯片显示作文要求:借鉴本文精彩
的动作描写;力求语言简练、描写传神。)
[提问一]:字词方面有哪些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提问二]:“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竞赛以前练习的事?”
(1)(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提问三]: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 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 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 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
〈三〉、课文特色
(一)人山人海的场面写得好。
(二)重点赏析“龙舟竞渡”场面。
1、动词的运用。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四]:假如你是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做?有何感受?
[提问五]: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3、精彩段落背诵
(1) 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动词)背诵法。
(2) 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