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1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660字。
《狼》教案
学习目标:
1、 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 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 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 能理解文章的主题
学习重点:
1、 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 紧扣情节,培养想象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屠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那么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教训,或又重蹈覆辙?狼也许变善良了?那么究竟如何,现在我们来学习《狼》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三、注音
缀行 屠大窘 苫蔽成丘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目似瞑 隧入 狼亦黠矣
四、课文分析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三要素人物:一屠。二狼
环境:天晚、途中
故事的开端: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段解;故事的开端。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双方。屠户遇狼。
2、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投以骨(缓兵之策,体现了屠夫的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