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全科试题(8科9份,含听力)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全科试卷 / 高三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mp3
  • 资源大小: 6.8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10/5 13:15:4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化学试题.doc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地理试题.doc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doc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生物试题.doc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数学(理)试题.doc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数学(文)试题.doc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英语试题.doc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英语听力.mp3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doc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政治试题.doc
  西安中学高2018届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在《说诗晬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
  “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B.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
  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涉及诗的情绪和感觉。
  C.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
  论述。
  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
  以是道德评判也可以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
  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B.“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
  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C.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
  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诗教方面要比唐诗高。
  D.“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
  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的“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
  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
  B.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
  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C.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
  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以此传播正确思想。
  D.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
  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6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