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5份)
- 资源简介: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Word版含解析5份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1课+考纲解读-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2课+典型例题-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3课+解题锦囊-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4课+新题-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05课+模拟考试-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新大纲】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83个字。这个变化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之前的实用类和文学类阅读均有较为详细的考查说明。这一巨大的变化说明了,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划定了论述类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近三年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类型
年度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2015 宋代的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史学论文) 艺术是什么(文艺论文) /
2016 小说(史学论文) 殷墟甲骨文研究(文艺论文) 文学与史兼顾文学与史
2017 气候正义(时政文) 青花瓷(学术论文) 乡村记忆(时评)
近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文体倾向性明显
“新课标”命题省份在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上偏向以社科文为考查载体。
2.命题重视文本,考查重点相对集中
……
论述类文本的解题原则
1.加强审题意识
注意对题干信息的审读,注意关注题干隐含的作答要求指向,注意学会对题目作前勾后联的审读。
2.强化题型意识
了解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基本手法(删、调、改、漏、凑):或是过于绝对,或是以偏概全,或是混淆时间,或是模糊范围,或是无中生有,或是偷换概念。
3.强调题文对应意识
论述类文章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因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学会筛选答案
做选择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等成分,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了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会抓题干与原文的比较,题干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原文的比较,最后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错误项。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步骤
读——阅读题干
找——准确查找
比——仔细对照
除——排除干扰
做题: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社科文阅读的解题方法
1.认真阅读文章,注意语言标志
读文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时,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能根据题目中提到的“某一段”迅速找到这一段。其次,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如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或观点)所在。句子方面,主要是注意那些能揭示文章(或段落)主旨的语句。
2.根据不同文体,整体把握内容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想一想文章分几个层次,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作者的思想倾向是什么。要把握住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是用什么方法论证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中国气论哲学看来,气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人因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就必然要表现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成为艺术作品的生命。美与艺术的形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的、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而这种运动用“气”来描述,最令中国人心惬。书法中以表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为根本目的的艺术观念,就是在元气论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生命是由“气”决定的,世界万物皆由一团元气构成,这种思想,对书法的发展影响至深。书法以表现宇宙大化的活泼流行为根本,书法家以湿笔濡染,去摹仿天地混沌、迷离朦胧的根源之气,并不是要刻画出某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着重表现出虚空流荡的节奏和氤氲气化的境界,而对于鉴赏者而言,扑面而来就是一个“气”字。自然万物均源自混元一气,书法从根源上说,还是要写出宇宙根源之气。
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有两句话,一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一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他以“天”和“地”来说“用笔”和“流美”,显示了从《周易》以来自然元气化生万物思想的影响。他认为用笔的神妙莫测,隐蔽难形,就像清气上腾、尘埃飞扬之难言;而玄妙的用笔一旦流注于笔墨,则形成了笔迹,书法的美感遂形于目前,就像浊气下凝、聚为大地万物一样。书法的美,是一种动感的美,它是随着笔墨的运动而成。书法家以一画之笔迹,界破虚空,凿破鸿蒙,所以,书法家就是要吮吸造化的元气,发为生机流荡的生命形式
书法虽然是一艺之成,却要和宇宙万物的本原相通。通在哪里?因为元气未分,所以是一个整体;因为原始混沌,所以还没有秩序。世界大概就是从元气混沌向理性和秩序不断演变的。书法要追根溯源,那么,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都不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后来傅山所批评的“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书法家要回归到那种美丽的无秩序之中去,那里有浑整的生命存在。因为秩序的美是人为的美,元气淋漓的混沌之美才是天然的美,是大美。
有很多书法理论家都喜欢称书法为“书道”。书道就是要以书达道,以书体道。“道”,是混沌未分之元气,就是“同混元之理”。这一思想,被后来很多书法理论家所继承。他们或言“自然”,或言“道”,或言“天机”,或言“造化”,但都与“元气”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