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18届)第二次月考全科试卷(5科9份,含听力)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doc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汉语文试题.doc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doc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理综物理试题.doc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理)试题.doc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数学(文)试题.doc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doc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政治试题.doc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英语试题.doc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英语听力.mp3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18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
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
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
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第九封信
金立明
“我很好!一切都很正常。胳膊恢复得很快,刚做过透视,再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拆石膏了……”她提笔写道。
可是她想写的却是:“快回来吧,我唯一的远在天边的骨肉!我糟透了。现在,我仅有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再看你一眼了。我这骨折不是通常的骨折,刚从医院里回来,我能从医生
……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18届)第二次月考汉语文试卷
命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打盹(dǔn) 恣肆(sì) 发酵(xiào) 艰苦卓绝(zhuō)
B.分泌(mì) 拯救(zhěn) 兑现(duì) 义愤填膺(yīng)
C.契约(qì) 卑劣(liè) 巡逡(qūn) 死而后已(jǐ)
D.空白(kòng) 估量(liáng) 歆羡(xīn) 拈轻怕重(ni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燎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倍受
压榨。
B.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我的心灵的争扎完全归于枉然。
C.每当看见它们亭亭玉立的倩影,傲视万物的姿态,轻盈欢快的步履,就不得不
歆羡花湖的和谐和天然。
D.跳过来暗地里顷听,是善良聪颖的羚羊;在远处喧藤着,圣洁的喝水的波浪。
3.下列词语的搭配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柔和的线条 消逝的电波 亲密的战友 高超的人格
B.芬芳的童话 暴虐的君王 忧郁的怨诉 庄严的荣光
C.寂寥的雨巷 叛乱的旋风 欢乐的黎明 穷困的孤岛
D.庞杂的音响 厚厚的雪花 细巧的图案 热辣的劲舞
4.下列用横线连接的短语,意义上相反的一项
A.爱财如命——挥金如土 异口同声——众说纷纭
B.一丝不苟——粗枝大叶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C.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不名一钱——一贫如洗
D.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寂然无声——鸦雀无声
5.下列括号内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颦蹙(皱着眉头) 威望(声誉和名望) 桂冠(竞赛中的冠军)
B.彳亍(漫步走) 颓圮(坍塌,破败) 彷徨(犹豫不决)
C.贫瘠(贫穷困苦)阔绰(开阔通畅) 蜕变(发生质变)
D.充裕(宽裕) 达观(看得开) 卑鄙(言行恶劣)
6.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深南大道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好一派现代都市景象。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
是让拉萨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又是六月丹荔飘香的时节,颗颗鲜红的荔枝含笑枝头,尽态极妍,向人们展示
着它的甜美和芳香。
D.在清理拆除违法建筑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梳”而不“理”,留下的残垣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