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教学案习题(12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77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11/13 8:34: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教学案习题)(打包12套)苏教版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案苏教版20170704142.doc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教学案苏教版20170704147.doc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题型冲关苏教版20170704146.doc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对接高考精练苏教版20170704145.doc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案苏教版20170704144.doc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课时跟踪训练苏教版20170704143.doc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课时跟踪训练苏教版20170704141.doc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教学案苏教版20170704140.doc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课时跟踪训练苏教版20170704139.doc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盐类的水解对接高考精练苏教版20170704138.doc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盐类的水解教学案苏教版20170704137.doc
2018版高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八盐类的水解课时跟踪训练苏教版20170704136.doc
  课时4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
  [课时诠释]
  判断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关系,是高考常考题型,一般从单一溶液、混合溶液和不同溶液三个角度进行考查,其中反应过程中不同阶段粒子浓度关系的判断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和亮点。电离理论和水解理论是比较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关系的重要依据,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是判断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等量关系的重要依据,该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正确判断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及其量的关系,以及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大小。该题型一般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能够很好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复习备考中应特别关注。
  一、熟悉解题两大理论 构建思维基点
  1.电离理论
  (1)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电离产生的微粒都非常少,同时还要考虑水的电离,如氨水溶液中:NH3•H2O、NH+4、OH-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NH3•H2O)>c(OH-)>c(NH+4)。
  (2)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其主要是第一级电离(第一步电离程度远大于第二步电离)。如在H2S溶液中:H2S、HS-、S2-、H+的浓度大小关系是c(H2S)>c(H+)>c(HS-)>c(S2-)。
  2.水解理论
  (1)弱电解质离子的水解是微弱的(水解相互促进的情况除外),水解生成的微粒浓度很小,本身浓度减小的也很小,但由于水的电离,故水解后酸性溶液中c(H+)或碱性溶液中c(OH-)总是大于水解产生的弱电解质的浓度。如NH4Cl溶液中:NH+4、Cl-、NH3•H2O、H+的浓度大小关系是c(Cl-)>c(NH+4)>c(H+)>c(NH3•H2O)。
  (2)多元弱酸酸根离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其主要是第一步水解(第一步水解程度远大于第二步水解),如在Na2CO3溶液中:CO2-3、HCO-3、H2CO3的浓度大小关系应是c(CO2-3)>c(HCO-3)>c(H2CO3)。
  二、紧抓解题三大规律 明确等量关系
  1.电荷守恒规律
  电解质溶液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都是呈电中性,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如NaHCO3溶液中存在着Na+、H+、HCO-3、CO2-3、OH-,存在如下关系:c(Na+)+c(H+)=c(HCO-3)+c(OH-)+2c(CO2-3)。
  2.物料守恒规律
  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能够水解或电离,粒子种类有所变化,变成其他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 某种特定元素对应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如K2S溶液中S2-、HS-都能水解,故S原子以S2-、HS-、H2S三种形式存在,它们之间有如下守恒关系:c(K+)=2c(S2-)+2c(HS-)+2c(H2S)。
  3.质子守恒规律
  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质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
  如Na2S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作用图示如下:
  它们之间有如下守恒关系:c(OH-)=c(HS-)+2c(H2S)+c(H+),质子守恒的关系式也可由电荷守恒式与物料守恒式推导得到。
  三、落实解题三大类型 扫除思维盲点
  微点聚焦一 单一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
  [典题示例]
  【示例1】 (2014•安徽理综)室温下,下列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Na2S溶液:c(Na+)>c(HS-)>c(OH-)>c(H2S)
  B.Na2C2O4溶液:c(OH-)=c(H+)+c(HC2O-4)+2c(H2C2O4)
  C.Na2CO3溶液:c(N a+)+c(H+)=2c(CO2-3)+c(OH-)
  D.CH3COONa和CaCl2混合溶液:c(Na+)+c(Ca2+)=c(CH3COO-)+c(CH3COOH)+2c(Cl-)
  解析 A项,由于S2-+H2OHS-+OH-、HS-+H2OH2S+OH-、H2OH++OH-,故离子浓度关系应为c(Na+)>c(OH-)>c(HS-)>c(H2S),错误;B项,符合电解质溶液中质子守恒关系,正确;C项,根据电荷守恒有c(Na+)+c(H+)=c(HCO-3)+2c(CO2-3)+c(OH-),错误;D项,根据物料守恒,离子浓度的关系应为c(Na+)+c(Ca2+)=c(CH3COO-)+c(CH3COOH)+12c(Cl-),错误。
  答案 B
  [体验感悟]
  1.(2017•洛阳检测)已知,常温下某浓度的NaHSO3稀溶液的pH<7。则该稀溶液中下列粒子关系正确的是(  )
  课时4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
  1.常温下a mol•L-1稀氨水和b mol•L-1稀盐酸等体积混合,对混合后溶液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若a=b,则c(NH+4)=c(Cl-)
  B.若a>b,则c (NH+4)>c(Cl-)
  C.若a>b,则c(OH-)>c(H+)
  D.若a<b,则c(OH-)<c(H+)
  解析 A项,若a=b,由于NH+4的水解,应是c(NH+4)<c(Cl-);B项,若a>b时,c(N H+4)不一定大于c(Cl-),“大于”、“小于”、“等于”均可能出现;C项,a>b时, 酸性、碱性、中性均可能出现;D项,a=b时,c(OH-)<c(H+),当a<b时,c(OH-)更小。
  答案 D
  2.下列各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NH4)2SO4溶液中:c(SO2-4)>c(NH+4)>c(H+)>c(OH-)
  B.NaHCO3溶液中:c(Na+)=c(HCO-3)+c(H2CO3)+2c(CO2-3)
  C.氨水中,c(OH-)=c(NH+4)
  D.NH4Cl溶液中:c(Cl-)=c(NH+4)+c(NH3•H2O)
  解析 A项, 根据(NH4)2SO4的组成和水解是微弱的,溶液中应有c(NH+4)>c(SO2-4)>c(H+)>c(OH-);B项,根据物料守恒可知:c(Na+)=c(HCO-3)+c(H2CO3)+c(CO2-3);C项,氨水中的电荷守恒式为c(OH-)=c(NH+4)+c(H+),故c(OH-)>c(NH+4);D项中等式为物料守恒式,正确。
  答案 D
  3.(名师改编)室温下,对于c(ClO-)=0.1 mol•L-1的Ca(ClO) 2溶 液,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加水稀释后,溶液中cOH-cClO-增大
  B.溶液中c(ClO-)>c(HClO)>c(OH-)>c(H+)
  C.溶液中c(Ca2+)+c(H+)=c(ClO-)+c(OH-)
  D.若溶液的pH=12,则ClO-的水解百分率为10%
  解析 由cHClO•cOH-cClO-=Kh变形得cOH-cClO-=KhcHClO,因稀释过程中溶液中c(HClO)减小,Kh不变,故cOH-cClO-增大,A项正确;由ClO-+H2OHClO+OH-及H2OH++OH-知,c(OH-)>c(HClO),B项错误;由电荷守恒知C项错误;当pH=12时,发生水解的c(ClO-)接近0.01 mol•L-1,ClO-的初始浓度约为0.11 mol•L-1,故其水解程度小于10%,D项错误。
  答案 A
  4.(2016•天津理综,6)室温下,用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三种酸(HA、HB和HD)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三种酸的电离常数关系:KHA>KHB>KHD
  B.滴定至P点时,溶液中:c(B-)>c(Na+)>c(HB)>c(H+)>c(OH-)
  C.pH=7时,三种溶液中:c(A-)=c(B-)=c(D -)
  D.当中和百分数达100%时,将三种溶液混合后:c(HA)+c(HB)+c(HD)=c(OH-)-c(H+)
  解析 A项,根据图像知,在未滴加NaOH溶液时,0.1 mol•L-1的三种酸(HA、HB和HD)溶液的pH,说明三种酸均为弱酸,且HA的pH最小、酸性最强,HD的pH最大、酸性最弱,因酸性越强,电离常数越大,故KHA>KHB>KHD,正确; B项,滴定至P点时,溶液中未反应的HB与生成的NaB的浓度相等,且溶液呈酸性,说明HB的电离程度大于B-水解程度,故c(B-)>c(Na+)>c(HB)>c(H+)>c(OH-),正确;C项,pH=7时,三种离子的浓度分 别等于c(Na+),然而三种溶液中阴离子水解程度不同,加入的NaOH的体积不同,故三种阴离子的浓度也不同,错误;D项,根据质子守恒即可得出,三种溶液混合后溶液的质子守恒关系:c(HA)+c(HB)+c(HD)=c(OH-)-c(H+),正确。
  答案 C
  5.(2016•贵阳监测)室温下,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0.1 mol•L-1的一元酸HA溶液和0.1 mol•L-1的KOH溶液混合(忽略体积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课时5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及溶度积的理解应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在同浓度的盐酸中,ZnS可溶而CuS不溶,说明CuS的溶解度比ZnS的小(√)
  (2016•天津理综,3D)
  (2)向AgCl、AgB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中cCl-cBr-不变(√)
  (20 16•课标全国Ⅲ,13D)
  (3)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可推出Ksp(BaSO4)<Ksp(CaSO4)(×)
  (2016•江苏化学,13B)
  (4)将0.1  mol/L 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 CuSO4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说明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2015•全国卷Ⅰ卷,10D)
  (5)0.1 mol AgCl和0.1 mol AgI混合后加入1 L水中,所得溶液中c(Cl-)=c(I-)(×)
  (2015•重庆理综, 3D)
  (6)向AgCl悬浊液中加入NaI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 说明Ksp(AgCl)<Ksp(AgBr)(×)
  (2015 •山东理综,11A)
  (7)Mg(OH)2固体在溶液中存在平衡:
  Mg(OH)2(s)Mg2+(aq)+2OH-(aq),该固体可溶于NH4Cl溶液(√)
  (2015•天津理综,3D)
  2.(山东理综)某温度下 ,Fe(OH)3(s)、Cu(OH)2(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pH,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Ksp[Fe(OH)3]<(OH)2]
  B.加适量NH4Cl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C.c、d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与c(OH-)乘积相等
  D.Fe(OH)3、Cu(OH)2分别在b、c两点代表的溶液中达到饱和
  解析 根据题意,图中曲线为沉淀溶解平衡曲线,曲线上的所有点对应的溶液都是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的溶液,D正确;选取曲线上的b、c两点,当溶液中两种阳离子浓度相同时,Fe(OH)3饱和溶液中的OH-浓度小于Cu(OH)2饱和溶液中的OH-浓度,所以Ksp[Fe(OH)3]<(OH)2],A正确;向Fe(OH)3饱和溶液中加入NH4Cl固体,促进了氢氧化铁的溶解,溶液中铁离子浓度增大,B错误;由于一定温度下的水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是一个常数,所以c、d两点代表的溶液中c(H+)与c(OH-)乘积相等,C正确。
  答案 B
  有关Ksp的计算
  3.(2013•课标全国卷Ⅰ,11)已知Ksp(AgCl)=1.56×10-10,Ksp(AgBr)=7.7×10-13,Ksp(Ag2CrO4)=9.0×10-12。某溶液中含有Cl-、Br-和CrO2-4,浓度均为0.010 mol•L-1,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0 mol•L-1的AgNO3溶液时,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  )
  A.Cl-、Br-、CrO2-4  B.CrO2-4、Br-、Cl-
  C.Br-、Cl-、CrO2-4  D.Br-、CrO2-4、Cl-
  解析 要产生AgCl沉淀,c(Ag+)>1.56×10-100.01 mol•L-1=1.56×10-8 mol•L-1;
  要产生AgBr沉淀,c(Ag+)>7.7×10-130.01 mol•L-1=7.7×10-11 mol•L-1;
  要产生Ag2CrO4,需c2(Ag+)•c(CrO2-4)>Ksp(Ag2CrO4)=9.0×10-12,
  即c(Ag+)>9.0×10-120.01 mol•L-1=3.0×10-5 mol•L-1;
  显然沉淀的顺序为Br-、Cl-、CrO2-4。
  答案 C
  4.(1)[2015•课标全国Ⅰ,28(2)]浓缩液中主要含有I-、Cl-等离子,取一定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