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探索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内容提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强调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主动质疑、生成问题与探究理解、尝试解决的能力。本文以《风筝》为例谈自己的教学探索。<br>
【关键词】 感悟 质疑 探究 拓展<br>
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到头来却不喜欢鲁迅。其实,鲁迅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收录的《风筝》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出于文本本身内涵的丰富和笔者自己对此文的偏爱,在组织学习本文时突破课时限制、短文长教,引导学生多角度充分探究体验,充分活动,获得一些真切的感悟与理解。<br>
一、 探究主题的多义性,有创意地理解课文。<br>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细品这篇作品,作者的立意可谓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的情形看,这篇作品还体现了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作者的自省精神以及对小兄弟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等等。作者将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成功地结合,使得作品本身蕴涵着深邃的思想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同时,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重视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要注重探究、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想空间,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应是学习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可安排在“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学生听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