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17份)
- 资源简介: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从军行》《石头城》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荷花淀》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第二课时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第一课时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山居秋暝》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导学案第二课时.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导学案第一课时.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虞美人》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奇妙超低温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声声慢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数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项链导学案.doc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雨霖铃导学案.doc
粤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第14课 《唐诗五首》之《从军行》《石头城》导学案
编写:邓曼丽 审核:李冬梅
【学习目标】
1、自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体会诗中悲凉慷慨的壮士情怀,学习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2、学会分析《石头城》的景中寓情、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和借对石头城萧条景象的描写,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学法指导】
1、 自主赏析法 2、手法分析法 3、自主诵读法
【课文助读】(一) 《从军行》
1、走进作者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因做过江宁丞和龙标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在流离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擅长绝句,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称。诗歌涉猎面广,除边塞诗外,还有宫怨诗(《长信秋词》);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闺情诗《闺怨》和《青楼曲》等。他的边塞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为七绝压卷(诗文书画中压倒其他作品的最佳之作)之作。
2、作品背景
《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共7首,这里选的是第四首。
【预习自测】(一)
1、一、二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用的是什么艺术手法?
2、 第三四句的抒情方式和一二句有什么不同?
【课文助读】(二) 《石头城》
1、走进作者
刘禹锡: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晚年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刘禹锡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新鲜活泼,健康开朗,对后世影响很大。不过,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咏史怀古之作,有《刘梦得文集》10卷。
2、作品背景
《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全唐诗》,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朝廷已日趋衰败,内部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
……
粤教版必修三 第3单元 小说(1)
第12课 《荷花淀》第一课时导学案
编写:张文娟 审核:李冬梅
【学习目标】
1.理解景物描写对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作用。
2.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学法指导】
1.诵读感悟法 2.问题探讨法 3.研究性学习法
【课文助读】
(一)知人论世
1.作者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他的《白洋淀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他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2.相关知识
(1)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孙犁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2)白洋淀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沟桥事件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二)重要知识点——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对象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也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其作用主要有: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
自然环境即自然景物,它以在写人为主的文体中起着烘托、映衬人物性格的作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一般有如下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场景,暗示社会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深化作品主题。
方法指要
1、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在作答自然环境描写题时,要紧扣
……
粤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雨霖铃》导学案
编写:张剑茹 审核:龙福刚
【学习目标】
1、仔细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内容。
2、知人论世,揣摩词的主旨和感情。
3、学习分析词的艺术手法,会判断情与景的关系。
【学法指导】
1、 自主赏析法 2、 自主诵读法
【课文助读】
1、 走近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 ,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郎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的相关知识:
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也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题。
③词的分类:
A.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B.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C.按作家的流派风格: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境界开阔,风格雄浑,不受音律束缚。)
4、景情关系
(1)常见的景情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可以细分为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