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声音》ppt3(课件+学案,6份打包)
- 资源简介: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课件+学案)
17-18版:第11课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docx
17-18版:第11课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pptx
17-18版: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docx
17-18版: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pptx
教学设计:第11课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doc
教学设计: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doc
第11课 《呼兰河传》
——小团圆媳妇之死
女性的声音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唆,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
《呼兰河传》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萧红所写的一部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小团圆媳妇之死》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群众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思考,读完这章节之后,我的心情无比沉重与愤慨。“小团圆媳妇”,这是一个在旧社会农村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童养媳形象,她所遭受到的不幸不是从她的命里带出来的,而是由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周围人的愚昧无知造成的。
父亲眼中是儿子
绿 汀
徒步穿越中国的余纯顺,倒在罗布泊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扬达到了极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
经人指点,我找到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房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荡荡的。老人低着花白的头,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走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如潮。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我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红经典名句
(1)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
(2)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3)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4)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一、作者视窗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用自己寂寞的文字成就了一种传说。在苦难中挣扎,在坎坷中抗争,萧红以她别样的文字轻松地叙述着磨难于她的沉重命运。在萧红的笔下,纯美的不仅是她的文字,更是她内心完美的世界、完美的灵魂。传统中有一种叛逆,新潮中
……
第12课 《长恨歌》
——围炉夜话
看王安忆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咿咿啊啊,热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告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过往。《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已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地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一声鸟或一堵墙
我们如果有颗安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当时间在流动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自然中美丽的景观固然能撼动我们的心,但人文里时常被忽略的东西,也一样能震荡我们。例如一口在荒烟中被弃置的古井,例如海岸边已经剥蚀的废船,例如一个在村落边缘捡到的神像,例如断落了的一堵墙。
人,在这个宇宙之间,多么渴望企图去创造一些什么,有时是为了生活的必须,有时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有时,只是无意间的创作罢了。
时间以一种无声的脚步刷洗着人所创造的事物,使它从欢跃的春天,成为凋零的冬天。
这就是无常,无常是时空中的一种必然之路,我们不能常住于某种情境、某种爱,乃至也不能常住于忧伤或失落。
那就像坐在森林里听鸟的歌唱,每一声都那么像,而每一声都不同。一声鸟,或一堵墙,其实是没有不同的,我们每天看一堵墙,仿佛相似,其实每天都不一样,有……
……
《长恨歌》——围炉夜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
3.初步了解小说的“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合作探究小说在本段节选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的“日常历史观”。
教学重点: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入:
《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今天咱们来学习《长恨歌》中的选段《围炉夜话》,随着王安忆的笔触,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知识积累: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